什么是教育?一定是父母在一言一行中教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有时是你的一句话,有时是你的一个微表情,都涵盖教育的意义。
而孩子就从你的言行中得到教化。
我们来看看下面一对母子的对话,相信你会有所启发。
壹
儿子班级里的知识比赛输了,回家向妈妈抱怨。
儿子:老师太没眼光了,选了他们几个去参加比赛,结果输了,早知道选我好了。
妈妈:哟,我儿子这么厉害了,这么有信心。
儿子:当然了,那些题目我都会,比他们厉害。
妈妈:那你当时为什么不自荐呢?
儿子:我怕自己弄不好,到时候同学怪我,所以想着老师主动挑选我。
妈妈:结果老师没选你,你很失落是不是?觉得老师没眼光?
儿子:是的,如果选我就不一定会输了。
妈妈:桌子上有一袋橙子,你帮我拿个好吃的。
儿子看了看,觉得所有橙子都长一个样,分不出哪个好吃,哪个不好吃。
儿子:这些橙子都一样,怎么挑?
妈妈:你在你老师眼中跟其他同学没有区别,你让他怎么挑?
儿子,这时才明白妈妈的用意,只有自己足够出色,别人才会关注你。
要想出众,必须出色。
贰
一对母子在等红灯,旁边有人闯红灯。
儿子:妈妈,他怎么闯红灯啊?
妈妈:也许他有急事,赶时间吧。
儿子:那我们也很急啊,反正也没人管,我们也过去吧。
妈妈:他是他,你是你,闯红灯是错误的,他做了不代表你就要做,当你这次闯了,下次你还会想闯的。
孩子,今后你的人生路上,会碰到很多这种影响你判断的行为,比如插队,比如大声喧哗;很多人会跟风,觉得这种小规则破坏了也没啥。
可是破坏规则事小,不守规矩事大;一个从来不遵守任何规则的人,他是没有底线的,当人家这样做时,你千万不可抱侥幸心理。
叁
一对母子去电影院看电影,4岁的儿子老是大声说话。
儿子:妈妈,这个电影不好看;妈妈,明天我们去哪玩?妈妈,你看这个椅子真有意思;妈妈...
妈妈觉得影响了别人,就带着儿子出来了。
儿子:妈妈,电影我们还没看完,怎么就出来了?
妈妈:你想说话,我尊重你的权利;但是影响到了别人,我也要尊重人家,所以我带你出来了,等你说完了,我们再进去。
儿子觉得自己做的不太对,于是不说话了。
孩子的行为背后,时刻都体现着家长的教育;如果你的孩子在公共场合不顾别人的感受,那人家会说这孩子没家教。
当孩子出现这种行为时,家长要及时教育,孩子才会将别人的感受放在心上。
肆
在休息了一段时间后,妈妈要上班了,4岁的儿子不舍得。
儿子:妈妈,你为什么要去上班啊?
妈妈:我上班是为了不跟社会脱节,如今你大了,我可以放心地去上班了,该干我自己的事去了。
儿子:你去做什么啊?你不照顾我了吗?
妈妈:我要为自己挣钱,增加技能,去交朋友;下班回来就能照顾你啊。
儿子:那是不是很累啊?
妈妈:不会,这是我自己的事业。
是不是觉得这位妈妈的回答出乎意料?很多人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会说“我要去挣钱,给你买糖,买奶粉啊”。
有没有想过你这样说,会增加孩子的思想负担,他觉得是自己的原因,妈妈才会累。
所以,不要试图用刻意感动来控制孩子,他会活的累。
伍
疫情之下,孩子看到新闻的报导,很多人都不在了,他有点害怕。
儿子:妈妈,好多人都没了,你也会吗?
妈妈:我也会啊,等很多年后,你长大了,我就会死了。
儿子:我不要你死(带哭腔)。
妈妈:傻孩子,没有人逃过这命运,死不可怕。
儿子:人都不在了,这还不可怕吗?
妈妈:人走了就像小草一样,今年小草没了,明年它还会长;叶子今年掉落了,明天它还会回来。人也一样。
儿子:妈妈,我似乎明白了,你也会回来是不是。
中国孩子最缺乏的是死亡教育,导致青少年漠视生命。
用另一种方式给孩子讲死亡,既消除他的恐惧,又让他乐观地看待,何乐而不为。
不要谈死色变,孩子的恐惧都是来自父母,你的方式决定他害怕的程度。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
无处不教育,无时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