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下,踏春成为很多人现阶段难以实现的梦想,还是先让我们通过“云踏春”,看看古人的踏春都有着什么乐趣。
探春又名踏春,也是今日的春游,这个民间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已有。《晋书》中记载着,每年春天,古人都要结伴春游,唐宋已经普及,到了宋代更是踏青之风盛行。
相传先秦的人郊游以“浪漫”闻名,春天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可以算的上是一个解禁的季节,当时国家还为此特意设定了一个春游节日“巳日”,对于封建礼教严苛的古代来说,唯有春游期间可以暂时废除礼教的禁锢,男女之前可以谈情说爱,自由交往。
魏晋时期人们开始把郊游视为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尤其是文人,开始把理想与情怀寄托在郊游的山水中,游历四方,文人们“返乎自然”,在山河间品茶,饮酒,作诗。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在此时诞生的。
古时经常选“上已节”(三国魏以后一般定为三月初三)出门,但并不限于这一天。而到了唐代呢,踏春是在元宵收灯后开始,一直持续到三春之末,每到上巳日,长安仕女结伴四出郊游,如遇有名花则藉草而坐,解其裙而四周之如幕,以作游赏,名曰“裙幄”。踏春时,常以斗百草为戏乐。斗百草,古又称“斗草”,是以草为比赛对象,或对花草名,如狗耳草对鸡冠花;或斗草的多寡,韧性等。
自唐后,宋代的踏青春游愈加盛行。诗人陆游春天到郊外踏青,也写下了令人心旷神怡的《山城踏青》:“天晴山雪明城廊,水涨江流近驿亭。客鬓不如堤上柳,数枝春动又青青。”短短四句,诗人踏青时的所见所闻便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