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不久,奇葩说有一期节目小小火了下,辩题是“决意离婚的夫妻,要坚持到小孩高考结束吗?”
火的原因是因为辩手席瑞自曝6岁时他父母离婚后的心路历程,那是一段催人泪下的自白。
他说,“我面临一个非常困难的选择,到现在,这个选择,我做了17年,就是每年过年,我要去谁的家。我的父母都说不在意,所以这17年,每一年我都要记住上一年去了谁的家,然后我要不停地轮换,不停地轮换!即便他们不在意,但不管选谁,我都充满了负罪感。
我每年回家的时间也只有几十天,我得算好了日子,每家分一半。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告诉过我的父母,我在哪一家呆着会更舒服。
人生本质上就是一场表演,这个世界最怕的不是你演技很拙劣,最怕的是你不愿意演下去了。父母愿意演下去,是他们在替我承担,父母不演了,我就得承担,我就得演下去。”
席瑞的这段话很文艺,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有个网友说,“这是我多年来想说但是从来欲言又止的话”。一时间,很多人都分享了自己父母离婚后自己的生活。
02
A:“父母离婚的时候,我已经14岁了,说不难过不在意是骗人的,不受影响也是不可能的,这辈子所有的自卑,都是家里给种下的。别人是童年治愈了一生,我是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B:“那一年我10岁。他们都视我为累赘,我活得小心翼翼,直到如今。”
C:“我是每个月都要记着上月是找谁要的生活费,这个月不能找错人。因为他们会计较谁付出得更多,哪怕只是千把块的生活费。”
D:“说话要特别注意,在爸家,不能当着后妈的面提亲妈,在妈家,不能当着后爸的面提亲爸。报平安夜得报4次,因为后妈后爸也是我得罪不起的。累。”
E:“离婚后,父母总说他们依然爱我,可是他们都各自组建了新的家庭,生了新的小孩。他们都是凡人,应付柴米油盐都够呛,哪有那么多精力分给我,我总是最后一个被想起。”
F:“离婚证不过是张废纸,两个幼稚的成年人离婚了依然纠缠不休,处理不好情绪,靠怪我续命。”
G:“父母离婚后都过得很失败,没有家、缺爱也就算了,还缺钱。”
类似这样的留言,铺天盖地。
03
在这些众多诉苦的悲情留言里,我看到零星几条留言,眼睛一亮。
“只适应了一段时间,就move on了,拿两份零花钱很是让同学羡慕,过年不去他们家有啥不好的,是麻将不好打,还是朋友不好玩?我一直活得很快乐,没那么苦大仇深,我父母也都找到了幸福。”
“只要有钱,父母离婚有啥好伤心的。
我父母也离婚了,但他们保障了我衣食无忧,正常的学习生活不受影响,我培优考证,过得很充实,毕业三年,我自己攒了钱准备买房,但父母坚持帮我垫了首付,我感到特别幸福,从此更加努力地生活,上班还贷,恋爱旅游,健身充电,哪有时间凄凄惨惨戚戚?
那些把父母离婚反复拿出来说的人,说来说去不就是嫌弃父母穷嘛,可惜他们自己也不够努力,自己也穷,活得不好的穷人最喜欢道德绑架别人,哪怕是自己的父母!”
“爸妈在我大三那年离婚了,我那时在心仪的公司实习,一心想留下来,每天都很努力,学习新知识,认识新牛人,热血沸腾,对他们的事没太在意。转正后,我一心发展职场,攒钱买房,更没有操心过父母过得好不好。如今我过得好,父母也挺安心,大家都挺平静的。
归根结底是因为我自己不差钱吧,没有物质上的烦恼,也可能是我心大吧,感情需求不多,老觉得活着就很美好,这也美好那也美好,看啥都欢喜,父母离婚是喜事,也是小事。”
04
我有2个深刻的感受。
第一,真不是离婚本身伤害孩子,而是离婚的这两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才对孩子造成相应的影响。
两个不成熟的父母,尤其是经济能力不过关的父母,离婚与否,都伤害孩子,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而两个成熟的父母,尤其是经济能力过关的父母,离婚与否,孩子都不会牺牲正常的生活节奏。
我们常常谈对孩子的富养,很多人很喜欢抬高精神富养,贬低物质富养。
在我看来,精神富养太理想化了,那得是多么具有辩证哲学和丰富阅历的父母才能做到啊!普通学历、普通阅历、普通认知能力的父母,连解决温饱都要用尽力气,遇到事儿,自己都是稀里糊涂,价值观自我打架,拿什么对孩子精神富养?靠看几篇育儿鸡汤?
最实在的富养就是物质富养,而且物质本来就有滋养精神的作用,给孩子买一套他喜欢的连环画,带孩子去他心仪的旅游胜地旅行,是不是精神滋养?都是。
不要杠“溺爱”,溺爱是孩子不需要,你强塞给孩子,富养是孩子需要什么,你加以分辨后,尽可能满足孩子。当然,谁都做不到百分百,但只要满足孩子大部分的刚需,孩子是会感到幸福的。
很多人总是在强调父母对孩子的精神影响有多重要,实在太自恋了,现实是,孩子的同学、老师,他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家庭外的各种信息、经历和体验,对他的影响才是根本的。
父母的角色,终究只是提供养育,提供物质支持而已。
05
第二,人与人之间天赋秉性相差很大,不同的孩子,能量不同,对待外界的心态不同,有的应付自如,天上下刀子也拦不住她拔节生长,活好自己,有的虚弱无力,轻易就被他人的命运裹挟。
什么样的孩子会对父母离婚耿耿于怀?有个网友的观点深得我心,“人很会给自己找理由,过得不好就会想方设法甩锅给周围,比如父母离异。”
这句话看起来毫无共情,很冷血,却是事实。
怨天尤人的人,内心里都住着脆弱的婴儿,渴望母亲照顾情绪,不愿意面对现实,不愿意承认自己天资平庸、脆弱、敏感和自私,看不清自己的出厂设置,怀疑被老天不公平对待,无法安住当下。
他们花大量精力时间去幻想完美的外界条件,例如完美的父母、完美的老公/老婆,完美的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完美的同学/老师,总之,渴望各种完美的命运轨迹,信仰一加一等于二的机械唯物主义。
都是第一次做人,谁都有局限性,都是第一次结婚,谁都可能选错人,父母离婚没有罪,这是他们的权利和自由,最重要的不是评判父母,而是面对现实。
只有面对现实,才能认清自己的生存环境,清除掉无用的情绪垃圾,清醒而有力地拾掇出一条出路来。
而如果任性地陷在对父母的讨伐里,是无法真正长成大树的,不能强大,也就无法庇佑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风雨倍增,更加无法自保,离自爱自强何其远,直到陷入怨天尤人、悲观失望的死循环里。
很多人到死都还只能怪父母怨命运,那该多可悲?
你有手有脚,有眼有心,哪怕慢一点,多走一点弯路,只要你面对现实,你终究是自己命运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