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误会你家那个“不专注”的娃,原来他那么棒
发布时间:2020-01-17 18:20:25 来源:妈咪OK

“老师讲故事时,别人家的孩子听得很认真,我家孩子却绞着手指头在神游。”
“动一动跳一跳的课间活动,别人家孩子在积极参与,我家孩子却站在一旁发呆。”“在家里自由地画个画儿,画着画着忍不住就要跑开,各种东摸摸西玩玩。”……列数起娃儿的做事不专心,罪状一条条,形式一种种,每一个都深深地刺痛着老母亲的心—— 这么不专心,以后读书会不会是学渣?也因此大家对孩子专注力的关注也越来越早地提上了日程,甚至还没上幼儿园,宝宝才刚会爬东摸摸西看看,妈妈们也会联想到是不是专注力不好。

别误会你家那个“不专注”的娃,原来他那么棒

别误会你家那个“不专注”的娃,原来他那么棒

因为我们的一贯概念里,专注力好的唯一判定标准是,“可以保持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完全投入,不会轻易转移啊”。但事实上,并不如此单一。要说会开小差、小动作多、看似不认真听讲的就是专注力不行、继而读不好书的,那还真不是。就比如我朋友家的女儿,“开小差”那是相当地擅长,数学课上各种小动作,一块橡皮能切成三四十块。到了线上英语课,也都是把房门一关各种东捏西玩,有时还会顺势在书桌对面的床上蹦上几个来回。

别误会你家那个“不专注”的娃,原来他那么棒

但她的数学和英语都学得不错,各种测试、考试经常能拿个高分,学校校门口的英语岗,每学期也能雷打不动地站上一周。

这么一说,疑团就来了,难道说开小差还是件好事?是我们对孩子的注意力有什么误解吗?

(补充说一下,虽然我们更习惯说专注力,但在心理学研究范畴里,专门的说法是注意力。所以后面统一说注意力。)1对孩子的注意力不需要太苛刻

既然爸妈们都非常介意孩子对一件事能投入的时长,认为这个是判断注意力的标准,那是否有这样的标准?

答案是有的。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能专注一件事情的时长,科学界、心理学界有给出明确的参考标准,如下表:

别误会你家那个“不专注”的娃,原来他那么棒

所以不要老以咱们大人理解的时长去要求孩子。儿童教育的专家都证实过这点,现行的教育模式,其实对孩子的注意力要求真的是非常高的。一节课45分钟,一二年级的孩子大多六七岁,平均注意时长不过20分钟左右,要求他们一整节课集中注意力不分心走神,多多少少是违背大脑神经系统发育规律的。

我一个做小学老师的朋友也讲过这个问题,所以这也是我们在课堂上一定会重复讲解一些知识点的原因,要帮助彼时走神的孩子在另一个此刻能有效接受到相关信息嘛。

别误会你家那个“不专注”的娃,原来他那么棒

事实上,不仅仅是孩子们,即便是成年人,要做到在45分钟内零走神,也是有难度的。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认知心理学家乔纳森·斯库勒,曾做过一项测试,他让成年被试者进行45分钟阅读,结果测出平均走神次数为6.6次。

科学家把走神分心等一系列开小差的情况,称为“心智游移”。

在人的大脑中,正常人有将近一半的时间,都会处在心智游移当中,发展中的孩子更不用说了。换句话说,分心走神其实是大脑本能的一种状态。对很多孩子来说,经常开小差的情形会一直持续到四年级,四年级后的注意时长,才能和课堂的时长基本相匹配。2开小差不等于注意力差

当然,注意力绝不仅是时长这么一项维度,也不一定是目不转睛地盯着你、听你说话,或者毕恭毕正地坐在小板凳上屁股都不带扭一下才算是注意力好。

注意力其实是一种综合能力,除了前面讲到的注意时长(注意的稳定性),还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性和注意的转移性三大判断维度。

别误会你家那个“不专注”的娃,原来他那么棒

这几种能力说成大白话会比较好理解一点。比如注意的广度,其实就是指注意范围,测试一个人的注意广度好不好,常用的方法是这样的:事先准备好很多物体(如笔、书、毛巾、杯子、钉子、镜子等)或一些文字、符号、图形,只允许被测试者看一瞬间,然后要求他凭记忆将看到的东西说出或写出,说对或写对得越多,说明注意广度越好。注意广度比较好的人,在同样长短的时间内接受到的信息相对要多一些,也可以说是接受“输入”的能力比较强,学习效率因此也会高一些。

别误会你家那个“不专注”的娃,原来他那么棒

同样的,注意的分配性和转移性,对学习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注意的分配性,指的是人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更多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并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也就是所谓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的能力。就我自己来说,对注意的分配性感受最深的还不是学习,而是开车。平时我自己开车的时候,跟旁边的人聊聊天,不会有啥大影响(当然我们还是主张要专心哦)。但OK爸就不一样,有好几次他开车我坐副驾驶座,中途和他聊点事情,结果他冷不丁就会闯个红灯,真的是超级惊吓。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几次,我就比较有数了,对于注意的分配性不是那么好的人,开车的时候一定不要有任何让他可能分心的行为,毕竟安全第一呀!

别误会你家那个“不专注”的娃,原来他那么棒

注意的转移性,指的是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的能力。同样是上课分心走神的情况,注意转移速度快的孩子,会很快把自己从分心的事情上拉回来,重新投入到学习上,由于每一次走神的时间间隔不长,通常不会太影响听课质量;但注意转换速度慢的孩子,就比较难做到这一点,由于每一次走神的时间很长,因此也更容易漏掉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点,累积下来,学习上可能就会跟不上。

这样就好理解了,为什么总有些上课看似“很调皮”、“小动作不断”的孩子,学习成绩却一点也不差。所以,孩子的注意力好不好,看的是看孩子在这几方面的能力有没有打好配合,或者说做到互相弥补。

别误会你家那个“不专注”的娃,原来他那么棒

3开小差的孩子也许更有潜力如此我们就能明白,分心走神并不意味着注意力差,它与“学渣”之间也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不仅如此,近年来的研究还表明,开小差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Baird等人,做了一项有关走神(心智游移)与创造力的研究,在这项研究活动中,创造力增长最好的被试者竟然走神程度也最高。Baird解释了这一现象,他说,人们心智游移的过程增强了大脑无意识联想加工的能力,从而催生了新奇的想法和非常规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翻译”过来就是,当人们走神的时候,大脑的不同神经网络之间出现了碰撞,思想没有按照既定的路线行走,而是随机游走探索,这种随机性为创造力提供了意想不到的火花。

别误会你家那个“不专注”的娃,原来他那么棒

哦,为了证明我不是纯主观地以自己的个例来推测,还是摆下理论依据吧。德国心理学家乔纳森·斯默伍德(Jonathan Smallwood)在2013年的一篇文章中说,在引发被试者产生不同程度的“任务无关思维”(走神)后,结果发现,走神程度越高的被试者,越愿意克制眼前的利益诱惑、花更长的时间等待更大的长远利益。所以,走神不仅能激发创造力,更关乎一个人是否有更长远的眼光和思维。也就是说,走神能很好地抑制面对诱惑和刺激时产生的原始冲动,帮助人们作出更长远的决策和选择。这其实就是我们平时在讲的远见和自控力。

别误会你家那个“不专注”的娃,原来他那么棒

我一个朋友曾说起过一件有趣的事情,有次她参加孩子幼儿园的开放日活动,当天的午餐菜品中有孩子们都很爱吃的红烧鸡翅,她发现近三十个小朋友中,绝大部分人是一上来就把鸡翅先吃掉的,只有两个小朋友把鸡翅放到了最后去吃。当时她有点好奇去问了这两娃中的其中一个,那个娃,“最好吃的当然要放在后面呀!”

我猜,这两个孩子看到午餐的那一刻,一定分心去想“把最美味的留得更久”这个问题去了。如此,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一定会有类似的行为模式,这对他们将来肯定是有好处的。

就算抛开创造力和远见不谈,从更单纯的角度来看,允许孩子走神、发呆也可以让他们紧张的大脑得到休息,帮助急躁的孩子找回平静。

4这些开小差的情况需要我们的关注当然正如上面提到的,有些孩子看似是开小差,但是他很快能把自己拉回来,这就没啥大问题。但倘若注意转移速度很慢,那就另当别论了,就比如我认识的另一个孩子,在家写作业只要妈妈不坐在旁边,他的作业本通常是打开时翻到哪一页,呆坐两小时后再去看还在同一页。那么这个时候是需要爸妈去干预的。这一类走神,可能是由“没兴趣”引起的,它长期存在,一定会影响到学习效果,同时也会消磨孩子的学习意志。但这些学习路上的刚需课程,放弃显然是不可能的,换个老师也不现实。这个时候我们得想点办法,比如对数学课无感的孩子,可以在日常阅读中增加一些有趣的数学绘本,把枯燥的知识换个口味给到孩子。通过曲线救国,让孩子对原本不感兴趣的事情感兴趣,其实挺费事,但这种投入一定是值得的。也有一些孩子真的是坐不住,注意力时常明显少于平均。那咱们也一定要有所行动,其实这方面的针对性练习,家里也能很容易实现。比如超级容易操作的数豆子游戏,妈妈们可以买一些黑豆、红豆、绿豆,混合在一起,和孩子一起玩比赛分捡豆子的游戏。豆子数量和游戏的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不断增加难度。总的来说,适当给孩子一些开小差的自由,就是给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终有一天,他们带给我们的可能是更多的惊喜。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