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周董与蔡徐坤争夺超话第一的事情震动整个饭圈和半个娱乐圈了。
70后、80后、90后的老阿姨老叔叔,像打了鸡血一样,为周杰伦发起了一场“打榜之战”,最终将统治超话一年多的蔡徐坤斩落马下,周杰伦的超话影响力甚至都破亿了。
在许多人眼中,红了20年的周杰伦是当今华语乐坛无可替代的存在,承载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但殊不知周杰伦的音乐之路也是一路用汗水浇灌而成的,并非一路开挂。
前段时间,他在谢霆锋的王牌节目《锋味》中大秀琴技,即便是拿苹果、香蕉、菠萝弹琴,还是易如反掌!
这波炫技不仅网友喜欢,就连谢霆锋也是羡慕不已。
他说:“我真的很恨我自己,很后悔,很心痛。每次看见你弹的时候,我就后悔为什么当初不像杰伦一样听妈妈的话?”
周杰伦坦言,他学琴是被逼的,从4岁开始,妈妈就规定他每天必须练琴两小时。
他说,很羡慕其他小朋友在外面玩,不止一次的想,为什么别人在玩,我却在学钢琴?
他也想出去玩,但是妈妈很严厉。
当谢霆锋问他:“你那么小,能坐得住妈?”
周杰伦笑着回答:“不可能坐得住,所以我妈妈会拿着藤条站在旁边,但是现在真得很感谢她。”
或许,没有周妈妈当年的“逼迫”,就不会有今天的周董。
纵观周杰伦今日在乐坛的地位,不禁想到那句话:你曾经吃过的苦,总有一天会笑着讲出来。
很多时候,人生无非两种模样:先苦后甜,先甜后苦。
为人父母,如果我们不逼孩子一把,真的不知道孩子的潜力有多大。
1、
李亚鹏在一个访谈节目中,聊起了自己的宝贝女儿李嫣。
李嫣很喜欢弹钢琴,已经学了五六年的时间,但是去年的时候,未通过乐理知识考试,导致她考级失败。
当天,她很不开心,就发脾气说:“爸爸,我不学了!”
当时的李亚鹏并没有多说什么。
吃晚饭时,李亚鹏说了这么一段话:
“你不想考乐理了,没问题,人生总要面临一些放弃和失败,就像我,我考交规考了两次都没过,但是你才12岁,你要不要让你人生的‘第一次放弃’来得这么早啊?”
正是这段话让李嫣鼓起勇气,再次报名乐理知识考试,最后顺利通过了考试。
所以说,你可以“逼”孩子,也必须“逼”孩子。
但是关键在于你要学会如何科学,不露声色地逼孩子一把。
李亚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逼”着李嫣正视自己的胆怯和惰性。
他知道,他必须要让孩子自己明白,“放弃”这个筹码不能轻易使用。
否则,你不仅可能失去本该拥有的精彩,还有可能在回顾人生的时候懊悔。
电视剧《家有儿女》中就有这样一段对话,至今令我印象深刻:
刘星妈:“小时候给你报这班那班,想让你学,你自己不学啊!”
刘星:“我不愿意学,你就不让我学啦!那时候我还小,我还不懂事,难道你也不懂事吗?您就应该从小培养我、教育我,从小您就逼着我学呀……”
刘星说完,妈妈顿时语塞。
这样的对话,不正是我们在回顾自己童年时发出的感慨吗?
小时候放弃得太轻易,长大后也没什么特长。
以致于在被问到有什么特长的时候,只能开玩笑地回答,“我腿特长”。
虽然是在笑着说段子,但是内心的无奈和懊悔其实已经表现在脸上。
所以,作为家长,必要时一定要逼孩子一把。
让孩子长大之后没有机会说:妈,我小的时候你怎么不逼我学?
2、仅仅告诉孩子不能放弃还不够。
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热情,培养孩子的自驱力。
让他们是因为热爱而坚持,而不是惧怕以后会后悔才坚持。
前段时间,郎朗大婚,朗爸的逼迫式教育,再次引热议。
不少家长曾以郎朗为榜样,狠狠逼孩子。
然而,琴童千千万万,郎朗只有一个。
更多孩子,被逼考过十级后,便像完成任务般,再不肯碰琴。
就如作家严歌苓所说,家长能逼孩子练琴,却不能逼他热爱音乐。
事实上,真实的朗爸不只是粗暴逼迫,他还竭尽所能,去激发郎朗学琴的热情。
郎朗1多岁时,朗爸发现他的音乐天赋,带他学琴,让他从特长上建立自信;
郎朗吸收能力强,一位老师无法满足他的学习需求,朗爸扮成清洁工到别的班上偷师,满足他的求知欲;
权威老师否认朗朗能力,朗爸不断肯定他,自费参加国际赛并获一等奖,让他得到世界认可。
比“逼”更可贵的是,朗爸一直不遗余力引导他热爱音乐。
郎朗也曾叛逆几个月不碰琴,那次爸爸没有逼他,而是让他审视对钢琴是否真爱。
最终,郎朗自己手痒瞒着爸爸偷偷弹琴。
这就是有热情,有动力的孩子的学习状态。
他们的自主往往是令人惊叹的。
一个小学生,怕假期放松学习,制定满满的学习计划。
一个琴童,在高铁站候车,忍不住拿出琴来练习。
凌晨五点的图书馆,不少大学生已开始一天的自习。
尹建莉老师说:“如果没有唤醒孩子本身的内驱动力,如果没有让孩子自发地努力,家长做再多也是越俎代庖,做再好也是拔苗助长。”
“逼”孩子一把,不是耳提面命定下条框,不是步步紧逼不让放松、
而是用心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动力,让孩子对热爱的事不轻言放弃,对不喜欢但有意义的事坚持忍耐,从而心智得到锻炼,变得更坚韧强大。
3、
2019年长沙节目《歌手》的“歌王冲刺夜”中,刘欢如愿拿到了冠军。
在音乐颇有建树的他,每每谈到自己的女儿刘一丝,都不免流露出一丝丝的可惜。
他说:“我女儿音乐品味挺高的,她的音乐感悟力特别好,有时候还会给我们挑刺,但我有点后悔,小时候没强迫她学音乐。”
连袁娅维也对刘一丝的音乐感悟力赞叹不已。
刘一丝小时候也喜欢弹琴,但是不喜欢练琴。
崇尚快乐教育的刘欢和妻子就没坚持让孩子练琴,所以才会出现刘欢每次谈到女儿时,总有惋惜之意。
刘欢以“过来人”的经验奉劝那些有心栽培孩子的家长们:“其实你迫使他练一练,他可能就很好。有这方面天赋的孩子,还是可以推一把。”
刘欢只是众多家长中的代表,怕孩子不快乐,所以就不逼孩子一把。
我认识一位家长朋友,曾经特别也相信快乐教育。
他常自豪地说:“我儿子从出生到现在,什么兴趣班也没上,连学校作业我也不会逼着他做。孩子嘛!就该无忧无虑地玩!”
结果孩子现在3年级了,经常在学校闯祸,作业不做,成绩垫底,让老师们很头疼。
家长也开始着急了,可是想要纠正孩子各种学习问题,却无从下手。
为什么国外进行快乐教育很成功,而到了中国,大多数的家庭却是失败的呢?
归根结底是没有真正理解快乐教育的含义。
他们是这样认为快乐教育的:
孩子觉得练琴很累,不快乐,那就不练了。
孩子还小,不快乐怎么能有个快乐童年呢?所以,还是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吧。
逼孩子一把,万一心理出现什么问题咋办?
他们陷入的误区就在于:
认为孩子不喜欢就是不快乐,逼孩子就是快乐的对立面,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才是快乐教育的精髓。
但其实,真正的快乐应该是成就感带来的,而不是偷懒的快乐。
也就是说,真正的快乐教育是让孩子获取成就感,体验到自己努力后,终于看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这种快乐才是快乐教育真正的精髓。
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往往缺乏判断力和自控力。
他们的本能是畏难,即使是面对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也会因为一时的困难放弃。
要让他们战胜困难,获得成就,仅仅靠他们自己远远不够。
因此,无论是国内的传统教育还是国外的快乐教育,其背后还是少不了父母来“逼”孩子一把。
4、
最后,说说那些被父母“逼过”的孩子。
我相信,他们长大之后终究会明白,自己多么幸运。
他们一定会感谢父母当初的坚持。
记得有一期《向往的生活》,刘宪华拉小提琴,事后赢得了大家的赞赏。
杨颖问他,你小提琴是你爸妈逼着你学的吗?
大华说“是啊,小时候不愿意学,后来拿过一次奖就喜欢上了,还是非常感激他们的”。
多多已经成为了众多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弹钢琴、吉他、看英文原版书,电影配音,巴黎走秀等等。
每个人都只看到多多人前的各种自由,掌声和鲜花,却没看到,她在别的伙伴玩耍时,在房间看书、练琴。
每一次的成功都是背后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黄磊和孙莉背后可没少监督她。
没有谁的出色是天生的,即使是天才,那也是1%的天赋加99%的汗水,所以,关键时刻,还是得逼孩子一把。
总有一天,你和孩子都会发现,努力没有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