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开始,全国陆续进入了“春运”期间,汹涌的人群从各地赶回自己的家乡。而在古代,也有“春运”,但是,这个春运的规模却小很多。
需要声明的是,春运在古代并不普遍,大多数人的生活范围都在当地的郡县甚至是当地的村子里。而且,由于古代有“父母在,不远游”等封建礼俗思想因素的限制,人口流动的数量并不大,距离也不太远。其次,与今天不同的是,古代春运主体并非“外出务工人员”,而是以朝廷官员和经商人士为主。
由于道路建设落后和交通工具简单,许多人因为路途遥远,根本无法回家过年。因此,“回家难”的背后实是“行路难”,古代春运面临的最大问题自然是交通问题。
古代由于道路建设落后和交通工具简单,许多人因为路途遥远,根本无法回家过年。即便到了交通相对发达的隋唐时期,“回家难”现象也无法改变。
古代人的交通工具又是什么呢?在古代,春运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人力和畜力。中国最早的人力车是辇,辇就是轿子的前身。而长途运输则主要靠畜力车,有马车、驴车、骡车、牛车等,其中马车是古代春运最主要的工具。
当然,马车在古代是非常昂贵的交通工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行路更多的方式仍然是自己的两条腿。
隋代诗人薛道衡有首《人日思归》诗,诗中写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是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他当时从北方来到南方。
人日是农历正月初七,这说明薛道衡并未能赶回去与家人团聚。看看南方欢快的节日气氛,自己却独在异乡,心中有无限的惆怅和乡愁,从侧面说明了古代春节也“回家难”。
唐代诗人王湾也曾遇到过年不能回家的情况。王湾是中原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有一年快过年时,他乘船到了今江苏镇江境内的北固山脚下,眼前水阔天长,独雁哀鸣,孤帆远行,再嗅嗅越来越浓的年味,他一下子动了感情,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诗,其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成了千古名句。
为了解决“人在旅途”者回家过年的难题,古代官府也会积极想办法,尽量不在快过年的时候安排外出公务。而相当于今天“打工仔”的外出谋生者或经商人士,则会早早动身起程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