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家微信群炸开了锅。
起因就是姐姐在我们家庭群里吐槽:女儿在幼儿园总被一个小男孩拽小辫儿,拽哭了好几次,姐夫知道这件事之后,一本正经地和女儿进行“实战演习”——如何快速、准确地“一招制敌”。
“对,就这样,……下次就这么打回去!”
图源:网络表情包
对于这个做法,一家人快速分成了两个阵营,展开唇枪舌战。
主和派:
教小孩子使用暴力,容易激化矛盾,应该找老师沟通……
主战派:
暴什么力,被欺负了打回去是自我保护,是正义的化身,他一看你这么厉害以后就不敢欺负了!找老师没多大用,幼儿园几十个孩子,总不能一直看着一个人……
本来双方不分上下,谁也没说服谁,但随着我大姐丢到群里一个视频,局面发生了转变。
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在《开讲啦》中回答过类似的问题:支持孩子打回去。
李玫瑾教师是著名的犯罪心理学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最近几年经常在各大媒体做养育孩子的讲座。李教授的建议在我们家人心中还是很有分量,群里之前据理力争的反对派慢慢开始动摇。
01 研究证明:打回去确实是有效方法
上世纪90年代,有心理学家做过相关实验,他们进入幼儿园观察、记录儿童应对攻击性行为的方式,以及不同方式对攻击者和被攻击者行为的影响。
实验记录了孩子间发生的2583 次攻击事件,大多数时候被攻击者没有反击,而是选择哭或者退让。
结果攻击者的行为得到了正强化,之后还会重复甚至加重攻击行为,而被攻击者的行为得到了负强化,以后会更害怕而不敢反抗。
一小部分事件里被攻击者选择了反击,反击成功后攻击者的行为得到了负强化,之后会减少对反击者的这种行为,而被攻击者的行为得到正强化,信心倍增的他再遇到攻击行为会第一时间反击回去。
这样看来“打回去”确实有效。但是,要注意一个关键词“反击成功”。谁又能打包票说自家孩子每次都能打赢?
02准确来说:打回去可能有效,但并非万全之策
实验中还有一小部分孩子反击失败了,结果强化了攻击者的行为,反而容易引来更激烈的报复。被攻击者则会根据他们失败的程度,决定之后还要不要反击。
显然,简单粗暴地教孩子打回去并不能完全应对被欺负的问题,还很有可能把他推入更危险的境地。
03正确认识孩子的攻击性
攻击性是孩子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攻击性的背后是孩子无处安放的情绪,情绪的背后是没得到满足的需求。
人天生具有攻击性,即使那些在班级里最“蔫巴”的孩子,也有攻击性,只不过他们把攻击性压抑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拉德.哈普特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行为和敌意攻击行为。
年幼的孩子口头语言能力有限,肢体语言就成为沟通手段的首选。这个阶段孩子的攻击行为绝大多数是工具性攻击。
举个例子
自己喜欢的玩具在别的小朋友手里,想玩,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去跟那个小朋友沟通,直接推倒,抢走。这个攻击行为只是为了达到“我要玩具”的一个工具。
工具性攻击行为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和社交技能发展而逐渐消失。
敌意性的攻击行为以人为目标,比如一个孩子穿了一件“看起来有点怪”的衣服,戴了一个“我没见过的”发卡,或者没有任何理由,纯粹因为看ta不顺眼,就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攻击ta,大打出手,这种攻击性以伤害人为目的,就是敌意性攻击。
孩子偶尔出现轻微的攻击行为,家长并不需要上纲上线。只有那些总是通过攻击行为满足自己需求的孩子,才需要家长和老师付出额外的精力关注,他们或许在情绪管理方面有困难,或许是家庭教养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但是无论如何,在学前阶段,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都不能被归因于“道德败坏”。
04“打回去”不是万金油 学会讲策略才是真的高
研究表明,虽然3—5岁孩子已经能够区分“有意伤害比无意伤害更坏”,但是他们在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图时只有不到一半的正确率。
这种时候如果孩子“感觉自己被欺负了”,难道也要直接打回去吗?
反击≠打回去,我们应该教孩子更多不同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力,保护自己。
比如国外很多幼儿园会用的“stop walk talk”策略:
图源自网络
Stop
眼睛直视对方,语气坚定果断地(这气势做不做得到很重要)告诉他“停下”。比如,“停下,不要推我的积木!”
Walk
第一步没有奏效的话,不要理睬他,直接离开。
Talk
还是无用的话,向成人寻求帮助。
看上去很简单,但要孩子做到并不容易,这跟我们平时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比如,stop里的“直视对方,语言坚定”,就需要孩子有着强大且自信的内心支撑,而这个则需要父母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事帮孩子建立起来的。
其实不管是“打回去”还是“stop walk talk”,都是我们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的武器,他在评估环境选择不同方式的时候,也正在促进社交能力不断提高。
所有父母都不希望孩子被欺负,所以我们不光要避免自家孩子被欺负,还要避免自家孩子欺负人。
最后分享给大家stopbullying.gov网站统计、总结出的这两类孩子的特征,父母好提前对症下药,做好准备,在欺负以及被欺负行为出现前,就把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容易被欺负的孩子:
被认为与同龄人不同,
例如戴着眼镜、过胖、过瘦
没有别人那么受欢迎,朋友很少
焦虑或自卑
容易欺负他人的孩子:
遵守规则困难
好胜心强,受挫能力差
以积极方式看待暴力行为
身边有其欺负人的朋友
父母参与照顾少,
或在家遇到的问题难以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