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热播电视剧《庆余年》中,穿越的主人公在诗会上以一首杜甫的《登高》技压四座,而在剧中也明确提到《登高》属于古今七律第一。
那么,为什么《登高》会有如此之高的评价呢?先让我们看一下这首诗:
《登高》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明代的著名诗评家胡应麟,就赞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第一,清人杨伦《杜诗镜铨》中亦评: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律第一也。(《诗薮》)
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之高的评价呢?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格律
古体诗句式宽松,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皆可,一字句也能出现,而且可以交错使用,长短参差,篇幅不受限制,没有严格的声律,不要求对仗、不讲究平仄,押韵也宽,这样的形式当然不会构成对高适、岑参、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的桎梏,他们可以在古体诗里面穷形尽相地叙述事件,描写世情,淋漓奔放地表达思想感情,于是就有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杰作被创作出来。
古体诗并非没有艺术难度,只是这些作品给我们感受最直接最强烈的还是诗人的气度和情怀,而不是那些在律绝里面才能见到的细微细腻细致的格律推敲和艺术锤炼。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气象
颔联是千古名联。写的是亘古不变,或者不断去而复还的江景。急风相催,峡江的秋来得格外猛烈,水天做幕,无边无际的黄叶,萧萧随风,飘飘落下,这是每年秋天都要重来的秋江风光。峡江浪急,浪花翻滚,远远望去,滚滚而来,这是从来没有停止过的江山壮景。
秋去秋来,叶绿叶黄,江水东去,逝者如斯,这一切不知始于何时,亦不知终于何时,循环无尽矣。江山不改,而人世变迁;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天地间一过客耳,老冉冉其将至也,应是时日无多,岂不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