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三”与“五”的奥秘:中国人为什么会“崇三尊五”?
发布时间:2019-12-10 13:33:32 来源:好书天天伴

数字“三”和“五”,在中国文化中都是受到尊崇的数字,有着尊贵、吉祥的含义,在神话、宗教、礼仪、典章、医学、饮食、服饰、建筑、艺术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数字“三”与“五”的奥秘:中国人为什么会“崇三尊五”?

“三”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很特别的数字。

《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对此解释说:“三,数名;天地人之道也。”也就是说,宇宙的本源是“道”,它是不分阴阳的混沌状态,后来分裂为“”天与地”的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经过交合变成了“三”的状态,从而产生了人,由于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使得宇宙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万事万物。

司马迁《史记·律书》中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

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将宇宙视为天、地、人构成的三要素的有机体。佛教中,数字“三”构成了佛教的基础世界观“三生三世”。

《易经》中,每卦有六爻,阴爻称六,阳爻称九,它们都是三的倍数,这是古人观测大自然总结出来的法则,说明事物的千变万化都离不开“三”。

在物理上,“三角形”是一种最基本的稳定结构。古人发现,烹煮食物,使用三个墩子就很稳固;做板凳,三根腿凳就可以十分稳定。苗族的先民,对三脚架十分崇敬,也反映了他们“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朴素世界观。

从汉字的构造,也可以看出古人对“三”的尊崇。在汉字中,有很多三个同体的叠字,比如品、晶、森、淼、磊、矗、犇、垚等等。

“三”还在古代被广泛运用到自然与社会中,比如天文、历法、建筑、官衔。古人观测天象,是“以三为法”《周礼·考工记》中说,王城的营建制度是九里见方,城的每一面各开三个城门,城内南北、东西道路各设九条 ;古人设置官衔,也是“尊三而设”《白虎通义》中说:“王者立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顺天成道。”

从“三生万物”的观念也可知,古人一般将“三”表示数量之多,比如成语中的“三人成虎”、“狡兔三窟”、“三思而后行”、“事不过三”等。

数字“三”与“五”的奥秘:中国人为什么会“崇三尊五”?

数字“五”在中国文化中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古人在最初计数时,就是用一只手的五个指头;在观测方位时,“东西南北中”又构成了五个基本的位点,同时古人又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解释万物的构成,之后以其为基础衍生出多种对应系统。因此,以“五”为尊的文化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古代有以下说法:

五方:东、南、西、北、中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脏:心、肝、脾、肺、肾

五官:耳、目、口、鼻、舌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味:酸、甜、苦、辣、咸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周代,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西周的军队编制中,将五人一排、成五排排列的群舞称作五行舞。

此外,古人实行“五布”征税制度,都城附近的地域分五类,称为 “五圻”

帝王旗帜上的图案,很多也与 “五”有关,从传说中黄帝的五方旗,到秦代的五丈旗、晋代的五牛旗、民国的五色旗。

数字“三”与“五”的奥秘:中国人为什么会“崇三尊五”?

古人在说“三”和“五”的时候,经常是联系在一起来讲。比如“三皇五帝”、“三五成群”、“三番五次”、“三令五申”、“三山五岳”、“隔三差五”、“五大三粗”等等。

“九五之尊”象征着王权的神圣,对“九”的推崇,根本也在于“三”。

“三”与“五”之间有着一种神秘的联系,互为经纬,交错变化。《左传》中说:“天有三辰,地有五行。”《国语·鲁语》中说:“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

代表 “五行 ”的五种元素,和代表 “三辰”的日、月、星,构成了一个 “天人感应”的系统。

笔者认为,“三”与“五”的相互交织,反映出了中国古人一种“天地与我同根”的有机世界观——从整体出发来认知世界,而不是孤立的看待一个个子系统。这是古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以及心理感受中形成的一种世界观。

通过以上的解读,我们就不难看出中国古人“尊三崇五”的原因了。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