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琪在家一面整理行李,一面用一种天真的口吻对妈妈说:「听说学校有个同学跟老师在一起。」
「谁?」
「不认识。」
「这么小年纪就这么骚。」
思琪不说话了。她一瞬间决定从此一辈子不说话了。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我妈说我不要脸”
去年12月,在我还从事线上教育工作的时候,一个高二女孩(小L)突然在微信里给我发来一条消息,内容是:我喜欢上了我的化学老师了,但是我妈说我不要脸,我现在很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当时一愣,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回复她,犹豫了一会,我回复了一句:能给我讲讲你为什么喜欢这个老师吗?
果然,这条消息发过去之后,小L马上就打开了话匣子,原来她喜欢的化学老师同时也是她的班主任。三十岁上下,长相虽不算十分英俊但用这位学生的话说就是很有气质,而且还有一个“有趣的灵魂”,讲课幽默风趣,课下对待学生严肃却不严厉。
女孩性格温柔敏感,高一的时候因为功课难度增加,常常被学习压力逼得上不来气,当时正是这位班主任的耐心疏导才让她重拾自信。从字里行间的描述可以看出,这的确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男老师。
听着学生的描述,我突然就能理解她的喜欢了,我跟她说这位老师的确很好,让她不要想的那么复杂,而且很多人上学的时候都有过喜欢老师的经历,这只是一种情感寄托,不用压抑着自己,可以把这种喜欢的感觉变成学化学的动力。
从那次以后,小L有什么心事都会过来跟我倾诉。有一天她突然跟我说:“老师还好有你在,不然我恐怕就要憋死了。”
我说:“虽然有的事家长可能不太理解,但你还是要多和他们沟通”
她却跟我说:“老师你不知道我家长多可怕,与其跟他们聊,我宁愿自己憋死”。
随后我又问了其他几个学生,得到的也是十分类似的答复。午休时我问同事:“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喜欢跟家长沟通呢?”
同事却一句话说的我哑口无言,她说:“你现在会跟你父母说心里话吗?”
“老师,我不想活了”
十一放假之前,跟几个教育行业的朋友小聚了一下,中途我们又把这个话题拿出来聊,一位在全国数一数二的教育机构里工作的学习管理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那是一个来自边境城市的高中生(小Z),被家长送到北京参加寒假全日制的一对一课程,第一次见到他,用朋友的话讲,并不像是能上得起全日制的家庭出来的孩子,旧羽绒服和脏兮兮的雪地靴跟每小时上千的课程费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不过,小Z的学习成绩还不错,分数大概介于普通一本和211学校之间,只要状态稳定,上211基本没什么问题,可惜很明显这跟孩子家长的期望值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因为学生心理压力大,朋友每隔两天就会跟他聊聊天,给他疏导一下,但是突然有一天,小Z上午的课都没有来上,手机打不通,住的宾馆也找不到人。中午的时候,小Z却发来了微信,上面写着一句话:老师,这段时间真的很感谢你,但是我已经撑不下去了。
“我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在一个很高的写字楼楼下按电梯”朋友道:“我把他拉了出来,问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就重复一句话,我不想活了”。
后来小Z情绪平静下来说,自己早上跟家里通了个电话,说不想在北京上课了,觉得每天都透不过来气,而且压力也很大。但是他妈妈就一直在电话里骂他不求上进,说家里钱都拿出来给他上学了,他就是全家的希望,现在这个样子丢光了家里的脸。
“可是他在求救啊,我知道他给家里打电话,给我发消息,都是在求救”,朋友叹了口气:“哎,可是他妈都没问他到底怎么了,就骂了他一顿,摔了电话”。
小Z后来怎么样了,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的经历却让很多人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另一个朋友说:“我们好像都不是一出生就不会跟家长沟通的,都是碰壁了才慢慢学会不说的,我有时候觉得,不跟他们说,才是保护我自己的方式”。
无声的求救
今年四月,上海一个十七岁男孩因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之后被妈妈批评,竟然突然跑下车从大桥上跳了下去当场丧生,紧跟在后的母亲因为没能抓住自己的孩子跪地痛苦。
或许在那一瞬间,这个男孩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惩罚不能理解他的妈妈,但是我们再联想起《小欢喜》中的乔英子和小Z,难道我们真的能把这些事件只归结于孩子的叛逆和冲动吗?
他们没求救过吗?并不是,只是家长不愿意倾听他们的声音。
开篇的时候,我引用了一句《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的片段,这个年仅十三岁就被自己的老师性侵的女孩,曾经不止一次的像自己的家长发出求救信号,但是家长的态度却一次又一次的将她击碎。
而那个不知道鼓起了多么大的勇气,才敢把自己喜欢上老师的秘密告诉妈妈的女孩,最终只得到了妈妈的一句“不要脸”。
这多像我们自己啊。
当你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哭着回到家里的时候,父母却跟你说:“你怎么这么不合群?”
当你被老师冤枉、责骂、惩罚的时候,父母却跟你说:“老师还能有错吗?一天天不学好就知道撒谎!”
当你兴奋地跟父母说你喜欢画画想学美术的时候,父母却跟你说:“你是那块料吗?赶紧老老实实的学习吧”
当你心平气和的跟父母谈你暂时不想结婚只想先忙事业的时候,父母却跟你说:“这么大了还没嫁人,说出去都丢人!”
“不听”的诅咒
百度百科上列出了中国式教育的五种典型行为,它们分别是:
1、唠叨
2、不问是非得住就骂
3、别人家孩子最好
4、命令式教育
5、只关心学习
但是当我们将这五种糅杂在一起之后,其实所谓中国式教育的特点只有一个,那就是:
家长从来不听孩子说话。
因为不听所以唠叨,因为不听所以不辨是非,因为不听所以自家孩子最差,因为不听所以只会下命令,因为不听所以学习之外的事都不是事……
也是因为不听,才有了千千万万的乔英子和小Z,也有了千千万万的房思琪和小L,他们是众生中的个例,却也是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而这种如同诅咒一样的中国式原生家庭的不听,又成为了无数个中国式新生家庭的沉默。
正是在这种如同轮回一般的压抑和隐忍中,一幕幕的惨剧反反复复的上演着。
最后再跟大家分享一个柴静写在《看见》中的故事,她为那一章起名“双城创伤”,讲述的是调查双城一所小学六年级的5个孩子相继服毒自杀的事件。
这起事件在今天我们看来还是触目惊心,而在当年孩子们集体刻在课桌上的“519”和仿若魔怔一般的连续服毒,都为此事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然而调查到最后,人们才知道,除了第一个女孩是因为被欺辱自杀以外,其他孩子都是因为与这个女孩的友情才选择服毒的。
但在采访的过程中却发现这几个孩子之所以友情如此深,主要是因为可以在情感上彼此倾诉、相互理解,而家长们不光对一切毫不知情,甚至无法理解自己孩子会因为友谊自杀,因为在他们眼里孩子什么都不懂。
最后有一个片段,就是柴静采访了这些孩子的班主任,柴静问道:“你有什么心里话跟谁说?”
班主任楞了一下,回答道:“不说”。
“那你碰到难受的事怎么办呢?”
“忍着”。
而这位老师的回答,跟之前采访过的孩子,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