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大历七年(772),这一年,飘逸出尘的诗仙李白,已随风而去十年有余;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也在两年前便已离开人世。
随着渔阳鼙鼓一同远去的,还有那个盛唐诗歌的黄金年代。
失去了双子星的大唐诗坛,亟需一股新鲜的血液,以足以与李杜比肩的大手,重新撑起唐诗的未来。
便在这一年的正月二十日,河南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白家,一个名居易、字乐天的孩子,将从前辈们手中接过盛唐诗歌的旌旗。
在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里,这个名字将长久地吟哦于人们的口中,成为大唐夜空里一颗闪亮的星辰。
▲ 电影《妖猫传》白居易剧照
01
一篇“长恨”有风情
白居易出生时,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早已平息,但它给整个唐王朝埋下的祸患,却早已根深蒂固。
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百姓们仍是要在烽烟四起中,到处逃亡。
在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叛乱。白居易的父亲当时任徐州别驾,他眼见战事吃紧,便送儿子到南方避乱。
就这样,年幼的白居易还懵懵懂懂时,战乱与苛政下百姓的悲苦与凄凉,便已成为诗人童年记忆最惨痛的背景,并最终成为他诗歌不变的底色。
十七八岁时,白居易来到长安,并按照当时的惯例,投诗顾况,希求得到引荐。
最初,顾况看到名帖上白居易的名字,还打趣道:“长安米贵,恐居大不易。”
但当他读到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时,大惊道:“写得出这样的诗句,在京城居住也是很容易的!”
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进士及第,在慈恩寺前,他意气风发地题诗: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同年及第的还有一个叫元稹的士子,两人间惺惺相惜的友谊,一直持续到各自生命的尽头。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被任命为陕西周至县县尉。在这里,他结识了陈鸿、王质夫等友人。
这年冬季的一天,三人一同到仙游寺游玩。聊着聊着,便说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大家纷纷感慨不已。
王质夫举着酒杯到白居易跟前说:
“这样世上少见的故事,如果没有人记载下来,任凭它被时间湮没,实在太可惜了。乐天你才华卓绝,何不将这段爱情故事谱写成诗歌,也好叫后世人得知呢?”
白居易沉吟良久,于是有了一曲缠绵凄婉、千古传诵的佳作《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长恨歌》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结构全篇,其中还有白居易自己过往恋情的投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脱离了历史的原貌,成为一首咏叹爱情的感怀诗。
诗以“长恨”为名,当刻骨的相思变成不绝的长恨,普天下的痴男怨女皆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身影,这也是它巨大艺术魅力最重要的原因。
02
况多刚狷性,难与世同尘
中唐以来最轰动的诗歌运动,便要数“新乐府运动”了。
“新乐府”一词,正是由白居易提出。所谓新乐府,正是用新题来反映时事的乐府诗。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发”,白居易一生以杜甫为榜样,以诗歌为武器,为正义、为广大民众呐喊发声。
白居易将其诗歌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前两类尤其受到他的重视,是他政治理想的体现。
在著名的《与元九书》中,他写道:
“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皆是反映现实的力作。在这些诗作中,你很容易就能看到杜甫“三吏”、“三别”的影子。
他写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他写自己衣被(pī)天下的愿望,“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新制布裘》);
他发出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般的感叹,“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伤宅》)”。
在中唐的漫漫长夜里,当许多人都在用诗歌粉饰太平时,他却站在黎民中间,用自己愤懑的呼喊,刺破那无边的黑夜。
元和三年(808),白居易被任命为左拾遗,即谏官。一个叫李放的画家为他画像,白居易在画上题诗:
况多刚狷性,难与世同尘。
不惟非贵相,但恐生祸因。
宜当早罢去,收取云泉身。
——《自题写真》(节选)
那时的他就已意识到,自己刚介的性格,必定不为朋党倾轧的朝堂所容。
果然,后来的他因为多次上书,毫无顾忌地议论时政,被权臣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不断受到排挤。
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因为主张用强硬手段剿灭节度使势力,而遭到藩镇嫉恨,竟在一天上朝途中被暗杀。
事发之后,举朝震惊,大家对幕后者其实都心知肚明,但无人敢发声。
此时的白居易早已不再是谏官,但他仍是不顾职责所限,上书朝廷要求捉拿凶手。
对白居易早已恨之入骨的权臣们,顿时找到了一个好的借口,他们给白居易安了一个“越职言事”的罪名,又担心罪名不够大,便添油加醋说,白居易的母亲是看花时不幸堕井而死,白居易居然还写了《赏花》、《新井》诗,实在大大不孝。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白居易就这样,一朝间,从天子脚下,沦为江州司马。
03
一曲“琵琶”慰知音
江州地处长江中游,是江南西道的一个大港,茶叶、瓷器十分有名。
到达江州之时,虽然江州刺史亲自出城迎接、热情款待,但白居易的心中却始终十分愁闷。
元和十一年(816),在一个瑟瑟的深秋时节,夜色凄凉,白居易到浔阳渡口送别一位友人。
醉意沉沉之际,清波冷月,极是分明。
水面上忽然传来一阵如泣如诉的琵琶声,弦音凄恻,哀婉动人。
白居易感到自己苦闷已久的心弦,仿佛被轻轻拨动。在千呼万唤中,一位女子慢慢走出船舱,手中仍抱着琵琶半遮面。
随着几下弦音轻颤,低沉缓慢的曲调悠悠响起。那曲调极是凄恻,仿佛弹奏者心中有着无限的伤心往事。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诗人想到自己被诬陷、被贬谪的愤懑与无奈,不由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在这个秋夜,浔阳江头,琵琶声声,两颗同样漂泊天涯的心灵,彼此慰藉,遂有了一曲凄苦的《琵琶行》。
04
谁知名利尽,不复长安心
穆宗长庆元年(821),唐穆宗受宦官操控,不理朝政。朝堂之上,又有李德裕与李宗闵两派朋党彼此争斗,白居易不愿意再卷入到漩涡之中,欲离开长安。
就在这时,他被任命为杭州刺史。
“谁知名利尽,不复长安心”,白居易对仕途不再抱有希望,但是心忧百姓的心,却不曾更改。
到任这年冬天,白居易看见幕僚中有两个低级官员,因为家境贫穷,风雪天里,还穿着单薄夏衣,就特地让人做了两件棉衣送给他们。
面对他们的万分感激,白居易写下了《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节选):
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和暖如阳春。
此裘非缯亦非纩,裁以法度絮以仁。
刀尺钝拙制未毕,出亦不独裹一身。
若令在郡得五考,与君展覆杭州人。
不能衣被天下,那便惠及一方州民也是好的。
▲ 白居易草堂
杭州一带春季多雨,夏秋两季则往往干旱。白居易便发动州民,修筑西湖周围的堤岸,将原来的湖堤加高了数尺,从此临近西湖的千余顷田地都可以得到及时灌溉。
为了纪念白居易的功绩,人们就将这座湖堤改名为“白公堤”。
数百年后,另一位在杭州为官的诗人,在白公堤年久失修后,又主持修筑了一条堤坝,称为“苏堤”,并以此向白居易致敬。
这位诗人正是后来享誉诗坛的北宋全才苏轼。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三首》其一
多年以后,诗人早已离开杭州,可对那片秀美山水、淳朴民众,却有着无限的眷恋。
晚年的白居易为自己起了一个佛教意味颇浓的号:“香山居士”。
而他也正如号中所写,过着隐居的生活,直到生命的尽头。
他的栖息地龙门山,常年往来拜祭者不绝。白居易好酒,人们就把酒洒在坟地前,望他泉下有知,能感受到人们的怀念。
▲白居易塑像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据报载,宇宙行星以中国历史名人命名者仅有23人,白居易名列第四。
所谓万古流芳,大概便是如此!
参考文献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王祥《中国文学史话——隋唐五代卷》
夏昆《在唐诗里孤独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