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关掉惠州工厂、裁员3000人后,11月4日,有消息称三星电子将在中国裁员三分之一以上,重点涉及手机业务销售和市场部门。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裁员将分批进行,最后正编可能只留10%”,裁员人数预计可能达到2000人。
大家都知道,从去年年底开始,最寒冷的不是冬季和寒潮,而是裁员潮,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不管是互联网行业,还是传统的家具、汽车、制造业,都在裁员。
今年5月份,甲骨文中国区研发中心首批裁员约900余人,裁撤人员数额达到近六成,此次甲骨文被裁员工的平均年龄在37岁左右。
面对大批量的“优秀人才”涌入国内的招聘市场,应该有很多知名企业争先抢人。但是国内互联网公司对30岁以上的程序员似乎不太友好,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招聘界一直存在着35岁的招聘门槛。
人一旦到了30岁,身体状况可能不如以前,加上结婚生子,很多时间和精力都聚焦于家庭,公司也多了很多拼命的晚辈。如果35岁之前无法达到中高层管理人员,那么,再进入就业市场的话,就是和应届毕业生处于同一个战场正面交锋。
01 什么是35岁定律?
1. 什么是35岁定律?
百度对35岁现象的定义是:
很多企业也将进人的门槛限定在35岁,35岁俨然成为职场“生死线”。
比如说公务员考试,明文规定招考年龄要求一般在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任何机关部门不得随意更改。
2. 35岁定律等于中年危机吗?
而对于中年危机的定义则是:高发在39~50岁,在40~65岁之间的男性身上,还被称为“男人四十综合征”。从广义上来讲,是指这个人生阶段可能经历的事业、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种关卡和危机。
连90后都自嘲,中年危机已经杀到,喝水开始跑枸杞,出门要随身携带保温杯,不敢肆无忌惮地熬夜了,妈妈还没让我穿秋裤,我自己就穿上了。
所以,可以看出,35岁定律可能会导致中年危机,但是中年危机的年龄段和范围更广,除了工作,还包含家庭、人际关系、健康等方面。
3. 我们需要一个铁饭碗吗?
还记得《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故事吗?
两只小老鼠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然而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两只小老鼠随变化而动,立刻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丰富的奶酪:而两个小矮人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始终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
这个世界上不变的就是永远在“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奶酪”让我们坐享其成,只有化被动为主动,保持忧患意识,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甲骨文被裁掉的那些员工,他们很多都是万里挑一的精英,曾经毕业于清华北大,985,甚至是硕士学历,但是他们安于享受外企的高薪资、高福利、低压力的工作,以为端着“铁饭碗”,无视大环境的变化或者自身没有居安思危,最后成了温水里的青蛙。
如今,连公务员和教师的终身制都将退出历史舞台,又有什么才是真正的铁饭碗、金饭碗呢?
咪蒙的一句话说得很好:“真正的铁饭碗不是你在一家单位有饭吃,而是你去任何单位都有饭吃。”
这就是说,我们要能够结合自身的兴趣、天赋,发展出他人难以替代的竞争力,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公司兴衰荣辱,我们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02 我们需要在乎35岁定律吗?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5岁的时候,大部分人刚刚成家立业,上有老下有小,既是一个转折期,也是一个定型期。
35岁的邓小平刚刚在延安结婚,没来得及休婚假度蜜月,就奔赴太行一带,继续革命。
拿破仑,年少有为,一路高歌猛进,35岁的时候加冕法兰西皇帝,37岁同时为法、意、德、瑞四国之王。
35岁的马云,刚刚创立阿里巴巴,靠50万元资金起步,十多年以后,他创造了互联网的一个奇迹,打造了一个商业王国。
35岁,J.K.罗琳独自抚养孩子,刚刚度过最贫困的时期,继续写《哈利波特》系列第三部书,35岁之后,《哈利波特》开始搬上银幕。
35岁时,乔布斯离开他一手创办的苹果公司5年了。
看似,35岁是一个分水岭,许多成就都在此初见端倪,但是,年龄只是一个符号,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姜子牙72岁高龄,才在河边等到了西伯侯姬昌。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起义之时,已经48岁。
郭子仪平定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之后,刚好66岁。
林肯35岁之前,生活很不幸,竞选州议长、美国国会议员,接连失败,51岁的时候成为总统。
所以,35岁的时候不必焦虑,因为人生刚过半,未来的道路还很长。
但是,我们需要在乎35岁,我们要在最好的年纪,选择最佳的路线,投入最多的努力,赢得最耀眼的光芒。
03如何应对35岁定律?
1. 做好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不是短期的计划,而是贯穿整个人生的,长期规划。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越早进行生涯规划的人,对自我的发展目标就会更加清晰,更容易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成功的机会也会更高。
王潇
知名励志大姐王潇在读书会上分享过一段话:"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确实很难做到。包括我自己,到现在也还没有做到。但是不能说难我们就不去做,一定要努力过了,我们才能来来无牵,去时无羁。"
这个集美貌和智慧于一身的王潇,今年41岁,可她依然保持着20岁的身材。她还有很多标签,趁早app创始人,shape your life运动品牌创始人,畅销书作家,百万粉丝的知名博主。
为什么她的人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得如此洒脱、自由呢?
效率手册
因为她有强大的理性、自制力,小学开始就用日历记录学习任务,高中时期就已经思考自己未来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二十三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自己《一生的计划》。她不仅是计划迷,还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执行计划,后来,《一生的计划》成了《趁早效率手册》。
她用高效的方法跑赢了大多数人,成为一个头戴光环的女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人们追逐高效人生。
《远见》一书中告诉我们:职业生涯远不是一份工作,它是一段长达45年的马拉松。
首先,我们需要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可以通过性格测试、职业测试等方式,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质,以及适合从事的行业。
其次,步入职场前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书,伴随工作经验的增长,实时调整规划,让自己朝着计划内的轨道前进。
最后,要将人生的规划化整为零,制定十年、五年、一年的计划,结合效率手册或者甘特图,实时监控自己的计划落实情况。
2. 职业四看,找到职业发展的底层规律。
面试
我的前同事慧慧,最近跟我诉苦,现在的公司普遍存在“年龄歧视”,我虽然即将35岁,但是有初级职业资格证,有近十年的工作经验,为什么找不到一家心仪的公司呢?
说是我的前同事,因为她之前和我同在一家公司,且工作了近5年的时间,就在即将晋升主管的时候生了宝宝,生了宝宝倒不要紧,她感到自己工作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即使成为主管,也很难再也突破和创新,所以她以带孩子为借口辞职了。
再次择业,她依然首选世界500强企业,但是想要更换职业,从原来的行政转为人力资源,但是10年的行政经验反而成了减分项,结果四处碰壁。两个月下来,她迷茫了,不知道该如何突破现状。
于是,我跟她分享了一个工具,叫生涯四看。当事业遇到瓶颈期的时候,不妨试着用以下四个维度来看问题:
1. 向上看,还有没有晋升的空间。
职业发展,无非两条道路,一是走向管理岗位,一是成为行业专家。
如果自己的性格特质比较适合与人打交道,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能力,那么,你完全可以朝着管理层发展。
2. 向下看,是否可以在本领域深度发展,做专家。
反之,如果你并没有管理的潜质,但是做事认真,喜欢钻研、深究,有较强的学术判断能力,能够把热衷的事情做到极致,那么,你就可以走专业路线,在目前的领域深耕,从一名高手跃迁到专家的层面。慧慧并不愿意做管理人员,那么,她可以选择成为专家,问题在于,她不喜欢行政工作,那又该怎么办呢?
3. 向里看,是否可以到本公司其他部门去干。
第三步是把眼光放到公司内部,目前的岗位或者部门也许不如人意,但是内部调动、调岗的机会还是有的。比如说行政和人事,原本就是一家,有一些相通的地方,加上是同一家公司,跨部门的工作经验绝对是一项极大的优势。
只要处理好两个部门领导的问题,跨部门调动的效果不亚于一次完美的跳槽。
4.向外看,外面的世界有没有适合自己的,也就是跳槽。
最后,还要学会放远眼光,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公司的发展并非一直处于上升期,要时刻关注各行业的情况,不要等到公司裁员的时候,失去了行业竞争力。
马云说过,任何强大的公司都不会给员工安全感。
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创造足够的安全感。
想要成为管理者的,就从此刻开始从书中学习,从做中学,从实践中学,向优秀的人学习,通过完成任务和项目来总结,复盘总结,有效经验,从而沉淀出属于自己的套路。
想要成为行业内专家的,要积累星辰大海般的知识,从量变到质变,构建个人知识体系;要学会利用刻意练习的方法,精进一项专业技能;要以教为学,掌握系统思维,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3. 终身成长
电影《土拨鼠之日》中,男主角菲尔是个气象播报员,每天除了在摄像机前给观众做天气预报外,每年的2月2日他还要前往一个名为普苏塔尼的边境小镇,报导当地的土拨鼠日庆典。
每天日复一日,听到同样的广播,遇到同样的人和事,还有同样的工作安排,他感到厌倦,失去新鲜感,似乎怎样都跳不出这个怪圈。
放眼望去,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如此,按部就班,朝九晚五,过着一成不变的日子。
社会是进步的,职场也在不断的更新迭代。作为一个职场人来说,不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持续进步”,否则就很有可能被替代,或者被淘汰。
然而,仅有专业技能或动力或许能让我们取得暂时的成功,却不能维持长久的成功。
巅峰状态的持续需要一种健康、积极、不断进取的思维模式,一种不推崇智商或成功本身,而将关注点投投放在持续不断的努力、不畏挫折的态度上的长期的思考方法。
其实,想要获得成长也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我们调整心态,掌握正确的方法。
《终身成长》提出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聪明才智等能力是天生的,后天无法改变。
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天赋只是起点,人的才智通过锻炼可以提高,只要努力就可以做的更好。
比如说,销售人员被客户拒绝了100次,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会认为自己不具有销售才能;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调整销售技巧。
要想获得成长型思维,简单来说,就是接受、观察、命名、教育四部曲。
首先,接受并拥抱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
大部分人并不是只拥有一种思维模式,而是两种思维模式的混合体,无论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还是成长型思维模式,都要坦然接受。
其次,学会观察,通过找到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来源。
观察它出现的时间点,触发物,记录自己的感受。第几次被拒绝的时候,心里感到难以忍受,什么情况下,会失去继续推销的耐心?令自己气馁的情景是怎样的?
观察自己对待别人的方式,不带个人主观评价,只是观察。
然后,给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起个名字。
描述一下它是什么样的:什么时候出现,是什么性格,以及如何影响我们。
比如遇到困难的销售人员,可以给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起名为“张三”,他说:“当我们遇到困难,我的张三就会出现。他让我恐惧、担忧,失去继续前进的动力。”
最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教育他。
遇到“张三”之后,我们要保持警惕。把他当做一位朋友,尝试让自己说服他,告诉他为什么不这样做的原因,然后请他和你一起面对挑战:“我知道这可能会失败,但是我愿意试一试。你能不能对我多一些信心?”
语言的力量很神奇,当我们的语言发生了变化,思维也会跟着变化,这种心理暗示可以帮助我们把固定型思维模式逐渐调整为成长型思维模式。
诚然,35岁是一个分水岭,但是从长达45年的职业生涯来看,年龄只是一个符号,如果我们提前做好职业规划,保持上下里外看,树立终身成长的思维模式,那么,我们终将无可替代,又何惧年龄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