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3万块给娃报了个早教班”|这都不算富养,那怎么才算?
发布时间:2019-11-05 17:38:38 来源:父母世界

怎么才算是富养孩子?

朋友刚花了3万块钱给2岁的女儿报了一个音乐启蒙课,我忍不住问朋友,“这课程都是什么内容?为什么这么贵?”

朋友很认真地说:“现在不都这样吗,只要是经济能力范围内的,肯定要给孩子选择最好的,现在的孩子能‘富养’,谁敢穷着养,尤其是女孩,多在孩子身上投资,总没有错。”

我们家是男孩,可能不太理解一位女孩妈妈这样的心思。但我在想,富养孩子这件事,跟舍得在孩子身上“投资”有多大关系?

富养=砸钱养?

富养=更多的物质投入?

抑或

富养=更多的宠爱?

我不想武断地下结论,倒是很有兴趣跟其他妈妈聊聊,在她们心里,什么才是真正的富养?富养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于是,当天下午我花了6个小时,突击问了我身边所有有娃的妈妈,终于,找到我认为很有代表性的4位妈妈,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她们的故事……

13岁女孩妈妈Amy的故事

“我花3万块给娃报了个早教班”|这都不算富养,那怎么才算?

今天要出差,一大早Amy准备好早餐,然后叫醒3岁的女儿。

打开女儿平时最喜欢的音乐,她已经习惯,一边听着音乐,一边自己吃饭。

趁着女儿吃饭,Amy收拾好东西,准备出门。

走到楼下,Amy觉得忘了一件事,又返回家里。

来接班的奶奶开门以为她忘了什么东西,没想到Amy跑到女儿面前亲亲热热地抱住女儿:“宝贝,妈妈今天差点忘了‘爱的抱抱’”。

每天早上出门前一个“爱的抱抱”,是Amy跟女儿的雷打不动的家庭仪式。

Amy认为:有仪式感的生活,是给孩子最好的富养

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家庭仪式”:睡前给孩子讲一个故事、跟孩子约定一个秘密的拉手方式、每周固定时间全家做同样的事、每月做一次特别的家庭日活动、或是时常给孩子一些小惊喜……

我认为这些都是很好的,跟家人传达爱意的方式。现在的生活太忙碌,很多时候,我们都匆忙地过完了一天又一天的生活,却忘记“仪式感”这件很重要的事。

家庭的仪式感,并不是追求形式、华而不实的东西,我认为评判仪式感最重要的标准是,能否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内心的富足。

孩子就在这些细小的幸福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父母的在乎、关爱与重视,并模仿学习、回馈对父母的爱,这是给孩子最好的“富养”。

2、9个月女孩妈妈Alice的故事

“我花3万块给娃报了个早教班”|这都不算富养,那怎么才算?

Alice的女儿最近迷上了游乐场的旋转木马,每次都至少要做3次以上。

其他的父母和老人都恨不得赶紧把孩子劝走,咱们再玩点别的吧,只玩这一个有什么意思。

Alice却安心陪着女儿,一次、两次、三次,直到她玩够为止。

后来女儿对旋转木马没有了兴趣,迷上了在小区沙坑里玩沙,一玩就是半天,Alice照例每次都让她玩得痛快,不用时间来催促她。

Alice认为:让孩子体会到轻松丰盛,享受自己应得的幸福感,即是富养。

当孩子真正喜欢上了一件事,不用单调、无聊来阻止他的热爱,这不是放纵孩子,是从小就让孩子体会到轻松丰盛,享受自己应得的幸福感,这是一种能力。

“摇摇车每天只能玩一次”、“觉得有怪味道,但营养好的蔬菜,也一定要多吃”……

回想我们的童年,通过限制来训练自控力的事比比皆是,后来我意识到,这样的“训练”,常常会让我们的潜意识里生出匮乏感和对欲望的羞耻感,从内心觉得自己不配拥有更好的东西、更多的东西。

王尔德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们愉快。”真正的富养,是满足孩子内心最真实的需求。

花大笔的钱给孩子买一堆的玩具是我们想要给的,而喜欢多玩几次旋转木马,多在沙坑里玩一会儿,才是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渴望。

我希望在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范围之内,尽量满足孩子的真实渴望,我相信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自然绽放出更高贵的品质,更自信、更有能力去追求幸福。

3、 二胎妈妈Lindsay的故事

“我花3万块给娃报了个早教班”|这都不算富养,那怎么才算?

很多妈妈抱怨工作、生活两头忙,时时处于焦虑之中,根本没时间陪孩子。

Lindsay有自己的办法。

每周Lindsay都会请钟点工上门两次,帮助清理打扫房间,清洗衣物,这样她下班就可以少做不少家务事,专心陪孩子。有的时候下班晚来不及做饭,又不想亏待一家老小,Lindsay也会请厨师上门来做顿晚餐。

这段时间,Lindsay还发现,把不用的东西清理掉,也能让家务减轻一点。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争取下来更多的时间陪孩子。

Lindsay觉得:十年后,我不会因为少做一个项目遗憾,但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1小时而后悔。

很多女性在面对“工作”、“家务”、“陪娃”3项选择题时,会身陷其中,不知道如何分配精力。

在我看来,这无非是一道时间选择题,时间是最宝贵的,而最宝贵的一定要用到孩子身上。

孩子的成长不会重来,每天认真、高质量的陪伴孩子至少1个小时,这1个小时里,我可以从容地给孩子们讲个长长的故事;可以一遍遍跟孩子把积木搭起来再推倒再搭起来;可以等待孩子一点点地把葡萄皮剥开,然后填在嘴里……

我们现在面对的很多东西,都是快的,但养育一定是慢的,舍得花时间陪伴孩子,有耐心地等待孩子一点点成长。

我觉得富养的内核,是爱与陪伴,就是父母肯花时间精力,满足孩子小小的要求,陪他读书、陪他聊天,陪他多看世界、多看风景,这样长大的孩子,自然不同。

4、3岁男孩妈妈秋秋的故事

“我花3万块给娃报了个早教班”|这都不算富养,那怎么才算?

知乎上有个热门提问:哪些行为让你觉得对方很高级很有教养?

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自己遇到的一件小事:

那天去超市,超市门前人来人往,在我前面的是一个不到3岁的小男孩,小男孩撩起一片挡风的塑料帘子,那孩子自己进门后,发现后面有人,没有松手,反而更使劲地提住帘子,正过身来看着我,直到我进门后,小男孩才放心地把帘子放下。

小男孩是怕帘子砸到后面的人,那一刻,心里真的很暖。

秋秋认为:如果真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

在孩子礼仪修养上,我觉得再强调也不过分。一个人的行为,是他最好的名片,孩子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和推己及人的自觉,懂得如何做一个满怀善意的人,这种行为上的富养,可能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我相信,这样的孩子一定会在同龄人中闪闪发光。

日本有个“不给别人添麻烦”文化:不在电车上打电话,不在街上大声喧哗;在餐厅里把地板弄脏了,就赶快清理干净,以免影响其他人。

这些对文明礼仪的恪守和随时随地的自觉,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父母和长辈给孩子的爱,都是不求回报的,我们今天能给到孩子的物质满足也越来越多,但如果真爱孩子,一定是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

5、富养孩子之前,先富养自己

“我花3万块给娃报了个早教班”|这都不算富养,那怎么才算?

在所有被问到的妈妈里,以上4位妈妈最打动我(有没有打动到你呢),她们的故事帮我们拓展了对于富养孩子这件事的认知。我想在每个妈妈心里,都有富养孩子的标准,不一定要分出对错高下,它只不过代表了我们爱孩子的形式和对孩子的期待不同。

在聊了这么多富养孩子之后,我想问大家一句:你富养自己了吗?

你是那个焦虑的妈妈,先养孩子,再养家庭,最后用所剩无几的精力来养自己;还是那个智慧的妈妈,先养自己,再养家庭,最后用一个家的力量富养孩子?

什么才是富养自己呢?

买了一堆化妆品,出门的时候还是因为时间紧张,随便在脸上涂抹两下?

跟朋友聚会要一推再推直到一年以后,因为眼下工作上生活上孩子的事情太多;

每次在商场看到心仪的衣服,要算计一下什么时候打折,结果等到打折后发现已经没有适合自己的号码了;

心动买下的一本本书,结果放到书架上后,就没有被打开过。

……

快说,这里面有没有你的影子?!怎么样富养自己呢?

富养自己,是舍得停下来照顾一下自己,在忙碌的时候放自己一马,在焦虑的时候留下2小时的下午时光好好读本书。

你可以更简单的生活,买件衣服只为让自己心情好;也可以更挑剔,转大半个商场只为挑一款合适的帽子;你当然也可以更“懒”,买更好的育儿产品,帮自己从繁琐的家务中解脱出来。

为了孩子,我们会比以前更加努力,但也绝不要亏待自己。

我们每天都容光焕发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做孩子眼里最优秀最自信的妈妈,有更大的勇气,面对未来生活,这一点对孩子的成长也无比重要!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