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名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孔子的第一大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首,也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被后人封为“复圣”,祭祀他的庙被称为“复圣庙”。
一、孔子为什么最欣赏颜回?
颜回死后,孔子悲痛欲绝。《论语》对此多次提及。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论语·先进》)
在《论语》中,孔子对颜回评价最高、褒奖也最多。孔子对他的弟子有一个排名:其中最优秀的是四个德行科弟子,而颜回在德行科弟子中又排列首位。在孔子眼里,颜回有哪些品德值得赞赏呢?
1.安贫乐道的精神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一筐饭,一瓢水,简陋的巷子里,这样别人不堪忍受的生活环境,颜回却乐在其中。面对贫穷而能不改其志,这是孔子十分欣赏的。
孔子又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君子能够做到贫贱不移,而小人面对贫困就会精神动摇,甚至无所不为。孔乙己也经常说这句话,但是却被众人耻笑。
孔子还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认为,吃粗粮,喝清水,弯着胳膊当枕头,照样能够乐在其中。不仁不义得到的富贵,在我看来如同天上的浮云。颜渊虽然贫困却乐在其中,说明他深刻地领会并出色地实践了孔子的思想。
颜回虽然贫穷,却不入仕不做官,反而“愿贫如富,贱如贵,无勇而威,与士交通,终身无患难”。(《韩诗外传》)这样一种安贫乐道的人生观,这在孔子看来是难能可贵的品行,所以深得孔子的喜爱。
2.忠恕仁德之心
忠恕是贯穿孔子学说的基本思想和核心内容。原则的问题,贯穿于一个人一个事物的始终,是不能改动的。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鲁哀公问孔子,弟子谁最好学?孔子说,颜渊好学。他不把怒气发泄在别人身上,不犯同样的 错误,可惜不幸早逝,现在没有像他一样好学的人了。“不迁怒”就是“恕”,这是孔子一 以贯之的君子风范。《论语》记载,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里仁》)
如果说“不迁怒 ”强调的是对别人要宽容, 那么“不二过”则是强调对自己要严格。不犯同样的错误,这是近乎完人的标准。孔子认为颜渊能够做到,所以在孔子眼中, 颜回是一个有着忠恕之德的完人。
仁,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的政治境界,也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在孔子的学说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回请孔子说得具体些 ,孔子就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对这些教诲是是放在心上。
孔子认为,有志于仁的人就不会做坏事。君子如果背离了仁的标准,那靠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所以君子无论是吃饭的时候,还是颠沛流离的时候,都不能背离仁的要求。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
孔子说,颜渊为人,能够做到长期不背离仁的要求,而其他人只能做到短时间不违仁。对我的教导从不懈怠的人,大概只有颜渊。
孔子对自己的目标一以贯之,也就是他认准了这条道路,就会坚持不懈地走下去。颜回既然能够做到“三月不违仁”,说明其境界比别的弟子超出许多,孔子当然对他十分满意。
二、颜回真的是一个好学生吗?
可以看出,孔子之所以盛赞颜回,就是因为在颜回身上,看到了他所希望看到的人格风范和道德理想。
可是,颜回真的是一个好学生吗?
笔者认为,在生活上,颜回一塌糊涂;在学业上,颜回也没有任何建树。
1.只顾修学,缺乏谋生能力
颜回的卒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三十一岁,《孔子家语》中说:“年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一早死。”另一种是四十一岁说。《春秋公羊传》记载颜回死于鲁哀公十四年,当时孔子七十一岁。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颜回者,小孔子三十岁回年二十九,发尽白,早死。”不管哪个是正确的,颜回都是因为贫病交加,从而英年早逝。
从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可以看出,颜回的饮食、居住环境都极其恶劣,如此糟糕的生活条件,身体怎么可能健康?
颜回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根据《庄子》的记载,孔子问颜回,你家里这么穷,怎么不去做官呢?颜回说,他家中尚有几十亩田,可以自给自足,只是他一心想求学。
有志于道当然值得赞赏,但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牺牲了健康一无所有,近乎自虐地生活而损害健康值得吗?换句话说,颜回即使不想去做官,在求学的同时,也发展一点其他的谋生手段,改善一下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那不是更好吗?
颜回死后,孔子为什么哭得如此伤心?笔者认为,一方面,他对颜回是十分欣赏的,对他的死感到惋惜;另一方面,他在内心也十分自责,没有帮助一下颜回。
以孔子的号召力,要改善一下颜回的生存状态不是难事,颜回的结局也不至于这么悲惨。所以孔子是很内疚的。
2.盲从老师,缺乏独立思想
颜回尊重师长,总体来说是好的,但是他时时处处听孔子的话,遵照孔子的意见办事,这就是一种盲从,而非治学的态度了。
即使按照儒家的是非标准去衡量,孔子也并非一切都正确。 比如,鲁昭公娶了个同姓夫人,是违背周礼同性不婚的规定的。可是当别人问鲁昭公是否知礼时,孔子竟然说是“知礼” , 这 显然是不对的。
如果对孔子唯命是听,势必随着错下去。就像《庄子·田子方》中所说,颜回对孔子是“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
颜回紧跟孔子,不敢多走出半步,这样的品性,用在治学上,恐怕不值得称赞。因为,一是这样会严重制约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二是把尊师当成了绝对服从师长,不利于“教学相长”。
以致于孔子也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因为他对我的话总是心悦诚服,从没异议。
“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其实道出了颜回在学业上的致命缺陷:墨守成规、固步自封。
颜回受教于孔子,只在老师的学说范围内进行思考与研究,既不敢突破,更不能进行创新。这点远不如他的同学子贡、子路,他们不仅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甚至质疑老师的学说。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可见孔子不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颜回对于最喜爱自己的老师,在学术上,只能亦步亦趋,没有留下任何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种遗憾。
又比如这样一段对话: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 曰:“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
孔子一行离开卫国到陈国,走到匡地时被人围攻。颜回在围攻中走散了,孔子很是牵挂。后 来误会解除,颜回赶上队伍。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呢。颜回说,老师还在,我怎么敢死呢?这不像是一个学生对老师说话,倒像是一个臣子对国君说话。这话绝不是一句玩笑。颜回向来对孔子诚惶诚恐,是不敢和孔子轻易开这样的玩笑。如此看来,颜回对待孔子,更像是下属对待上级,只有唯命是从,缺乏独立人格。
历代统治者,往往借着宣扬颜回的安贫乐道、服从师长的精神,以达到禁锢人们头脑的目的。如明代正德四年御制碑文说:“颜子在圣门独称好学,而终日默然如愚。”统治阶级就是喜欢人们“默然如愚”,而不喜欢独立思考问题的精神。
综述
颜回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没有独立思想,学术上没有任何建树,生活上也很糟糕,最后导致他早逝。他一生所有的荣耀都来自老师孔子的盛赞,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
正如岳松乔《当代散曲》中评价颜回:“于民于国两无功,瓢饮箪餐陋巷中。底事庙堂称复圣,为安穷。都是那孔夫子一半儿浮夸一半儿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