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文章里,作者说:“孩子,你现在努力很苦,但如果不努力将来更苦!”
孩子回答:“不会的,如果将来很苦,到时我就会去死。”
是不是感觉很讽刺,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这正是不少家长遇到的一大教育难题:现在的孩子究竟怎么了?不怕死,就怕苦?
及时行乐,不管明天和未来,有这种想法的孩子还不在少数。你看时不时爆出的消息,有些孩子吃不了学习的苦、受不了几句大人的重话,就离家出走或跳楼了,就是这种想法的一些佐证。
命都不要,还要什么?这样的孩子又该怎么教育?我们很多家长疑惑了: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难教育!
今天,我来说说为什么会有很多大人感到现在的孩子“难教育”的问题。
以前,我们的自我意识较弱,听话和懂事是家长的最大要求。
一、生活上:
从前我们的经济条件都比较差,衣食无忧是很多家庭的最大心愿。那时候的消息闭塞,信息来源也单一,人没有那么多的想法,没有什么自我意识,很多家长对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听话和懂事,不求孩子有什么大出息,平安快乐就是最大的愿望。
我们的老师和父母对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要做别人的寄生虫。在这种朴实的价值观下,大家都比较踏实和吃苦耐劳。
因此,我们也没有什么攀比意识,心态相对宁静,没有现在这么多功利心。
二、学习上:
当年我们没有面临这么大的竞争压力,家长也没有这么焦虑。因此,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状态是比较轻松的。很少有家长逼孩子读书,基本上都是孩子们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学习。对我们而言,学习和玩一样,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那时候,每天亲自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家长很少,我们会和同学一起写作业,不需要家长在旁边盯着。如果孩子不喜欢学习,家长也能接受,并不刻意强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少人会感觉到读书是一种苦差。更少遇到孩子被逼迫导致厌学,或因为学习压力而选择自杀等情况。
对于那些喜欢学习的孩子而言,与其说读书是对未来谋生的一种投资途径,不如说是他们内心的一种需要和享受。
比如我,就属于那种没有人要求你读书和学习,自己主动地想要读书的孩子。我会把妈妈给我的零用钱攒起来买书,甚至把学校给我的奖金也花在买书上。没钱买了,还会借同学的书读,并用本子把精华和有用的地方抄下来。
在这样的状态下,家长和孩子都相对轻松。
现在的孩子成长环境已经大大不同了。
他们中很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把最好的都给他们,他们经济上不愁吃穿,最大的需求是情感和精神方面的满足。
但,我们的许多父母依然停留在以前的观念和做法中,怕孩子过苦日子,在物质上过度满足他们,而孩子最需要的情感和精神层面的满足,却常常被忽略了。
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是,许多父母忙于工作赚钱,很少有时间好好陪伴孩子成长。
我们以前和兄弟姐妹、邻居同伴、亲戚等来往密切,比较少孤独感。现在的孩子,主要活动场所除了家里,大多是学校和培训机构。他们和同伴之间的交集不多,更多的是独来独往。
父母与孩子的连接也更多地停留在表层上,比如:
父母更关注的是孩子物质层面上的满足,而很少关注孩子的内在需求;
更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而忽略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更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成绩)而很少关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兴趣、动机、收获和成就感)。
这样的日积月累,导致孩子精神需求长期不满足,情感匮乏、孤独感、自我中心等,就会导致孩子的许多行为问题:
比如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存在感和价值感,就躲进网络虚拟世界寻求满足而抵触学习;
比如孩子体验不到无形的灵魂之爱,就用过度物质的需求来反复确认父母的爱;
比如孩子为了获取父母的认可和关注,而压抑真实的自我或做出一些奇怪的问题行为等。
这就是许多父母感觉到孩子难管教的另一个因素。
现在的孩子心理压力空前巨大。
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竞争和期望。
一、学习上的竞争压力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强,在竞争中打败众多对手,成为排名靠前的胜出者。但多数人都注定是普通的那一部分,也就是不可能成为20%,而更可能是后面的80%。
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他们还会因为没有承受过真正的苦,而把学习当成了苦差事。
而我们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的强烈焦虑情绪,更让孩子倍感压力和不堪承受。一些孩子在这样的环境和体验下变得不仅害怕和逃避学习,而且内心脆弱敏感,受不了一点重话,轻者就离家出走,重者还会因为学习压力或父母和老师的批评而自杀。
二、来自多个大人的期望
很多孩子在6个大人密不透风的呵护包围中长大,这6个大人的教育模式和期望还各不相同,让孩子的内在自我不分裂才怪。
事实上,现在的孩子比谁都需要话语权和自我价值感。当他们承受了多重压力、背负了多人的期望后,就很难成为自己了,这两种需求自然也会落空。
很多孩子内心其实也很想学好,也一直在努力,但到了要呈现结果的时候,有的孩子选择了退缩。比如,我们会看到一些孩子之前一直努力学习,到了初三、高三突然松懈不想学了,这让家长既不解又抓狂。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孩子内心紧张焦虑,怕考不好辜负了大家的期望。
大人只看到学习压力,因为这是显性的,却看不到隐性的一面:
对于孩子而言,一方面周围全是焦虑的大人,让自己逃无可逃;另一方面,孩子自己的心声没有人听。
孩子的自我已经觉醒,而我们父母的自我依然太弱。
一个很不争的现状是,目前中国有不少孩子从内心里看不起自己的父母,也看不起老师。
因为,我们的许多孩子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甚至比父母和老师要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是存在着明显的优势。不像以前,孩子们的知识只能从父母和老师这里获得,从而在内心把他们当权威,崇拜并敬重他们。
而现在,孩子们见多识广,与时俱进,有些上初中的孩子甚至已经走过大半个地球了,他们有着我们之前所没有的自我意识和主见。
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述加拿大时,孩子会说:我去过加拿大,老师你去过吗?你见过真正的加拿大是什么样的吗?
当父母还在以老经验来对孩子说教时,孩子会告诉他们:这个说法是错的,官方媒体都出来辟谣了!
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他们不再是父母和老师要求的“听话”孩子了。这也是很多大人为什么觉得孩子难以管教的主要原因之一。
父母如果不成长就跟不上孩子前进的脚步,甚至还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阻碍。
自我太弱的人,才会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我们的许多父母自我太弱了,缺乏自我成长的意识和力量,才会把期望凌驾于孩子的自我成长之上。
这正是孩子们常感疲惫不堪的根源,也是很多父母辛苦付出却依然得不到孩子敬重的根源之一。
每个人都无法对他人的人生负责,但必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因此,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的未来负责,同时也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告诉孩子,你不必为父母和长辈的期望负责,但你未来的人生必须自己负责。
美国也应试,美国孩子的学习任务也很重,但孩子们是为自己而学的,而不是为了父母和他人的期望而学。因此,他们没有那么多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也不必处处争第一。
争第一,是与别人争。国人的第一意识太强烈,可第一只有一个,结果绝大多数人只能失败和失望。
向内寻找自己最喜欢和擅长的,这是同自己争。这样的结果,是在不断挖掘自己的宝藏和潜力,每个人都可以成功和充满希望,成为最好的自己。
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学会分清自己和孩子的界限感,让大家都各自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在相互依存中学会相互尊重和独立,在共同成长中实现双方的各自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