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重建校学生今秋搬进新教室”
发布时间:2017-07-19 09:52:56 来源:

原标题:“确保重建校学生今秋搬进新教室”——河北省“7·19”灾后学校重建工作一周年探访

烈日炎炎,骄阳似火。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小作小学4层的教学楼主体工程已经封顶,正在进行室内装修。一个多月以来,校长吴娟东吃住在工地,战高温、冒酷暑,与施工人员一起奋斗在工程建设一线,并每天向县教育局上报工程进度。

2016年7月19日,一场特大洪灾突袭河北,石家庄、邢台、邯郸三市2184所学校受灾。经全面排查勘测,全省共有2115所学校需要修复,11所学校需要加固,58所损毁严重甚至完全被冲毁的学校必须重建。

井陉县小作小学就是58所重建的学校之一。一年过去,这些受灾学校的重建工作进行得怎么样,记者进行了走访。

灾情发生后,受灾学校恢复重建工作有序推进。2016年9月1日前,受灾较轻的2115所学校完成修复并投入使用。但受灾严重的69所学校的学生还在临时租借民房上课,2016年秋季开学后,这些学校的加固重建成为省教育厅的工作重心之一。

然而,这些重建学校基本都在太行深山区,选址困难多、建设难度大,但是这些困难没能阻挡河北“确保全部重建学校学生今年秋季新学期搬进新教室”的决心。

洪灾后,位于太行深山区的关防乡相邻的前牧牛池小学和后牧牛池小学损毁严重,需要重建。当地政府专门在两校之间寸土寸金的山间平地划拨3800平方米重建新校园,2016年开工建设,今年4月19日建成使用。

“当时,学校建设方案不但县里领导关注,市教育局局长审定,还摆上了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案头。新学校建成后,已有8名孩子‘回流’了。”后牧牛池小学校长申清华高兴地说。

在2017年春季开学前,河北受灾较重的11所加固学校和29所重建学校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新学校比过去更坚固、更漂亮,设施设备更先进。

“教学楼主体加固,外墙一平方米仅14号和8号的钢筋就用了近20米;临近古月河的学校围墙外浇筑了深达3.5米的水泥大坝,就是再有比去年更大的洪水,也不会危及师生安全。”站在平山县古月小学门口,古月学区中心校副校长梁成方说。

目前,河北58所重建学校中29所已经竣工,其余29所学校有28所正在装修施工或主体施工,1所进行基础施工。

根据规划,河北受灾学校恢复重建计划总投资5.23亿元,其中省级以上补助资金3.13亿元。2016年8月15日前,省级以上补助资金全部拨付到位。截至6月底,受灾学校恢复重建已完成投资4.46亿元,占总投资额的82%。

其间,河北省教育厅多次召开灾后重建工作座谈会,听取各地情况汇报,分析个别项目进度滞后原因,解决问题和困难;建立工作台账,对灾后重建项目实行分类管理,按进度正常、偏慢和滞后三类项目分别执行进度月报、半月报和旬报制度,对重建工作落后县进行督促。

“省、市、县层层签订‘军令状’,完成不了任务对不起百姓期盼。”得知重建校项目井陉县第一小学迁建工程进展相对滞后,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韩俊兰“上了火”,约谈主管副县长,省重建办和石家庄市也多次督办。经过多方努力,项目工程于今年5月18日开工。

“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按照重建工作时间节点,调配施工力量,实施集中攻坚。在保证质量安全前提下,今年8月25日前完成全部工程,让全部重建学校学生新学期搬进新教室。”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刘教民说。(本报记者 周洪松)

来源:中国教育报 7月18日头版  编辑:王小开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