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生发展的基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通过持续增加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全力办好公平优质教育。从普惠性幼儿园到全面落实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入学,从学区制改革到小学生免费托管,一项项教育惠民政策让更多的孩子人生出彩,更多家庭实现梦想。
家住新华区的韩晴是一名年轻妈妈,去年儿子到了入托的年龄。在幼儿园的选择上,韩晴可是着实下了一番功课,做了不少功课。几经对比,她决定把孩子送到小区配套的一家民办幼儿园。说到选择的原因,韩晴说,我市实施的“普惠园补贴”惠民政策让他们省了不少钱。如今,孩子入托一年多了,在为家庭节省开支的同时,孩子也享受到了优质的托护和教育,从非洲鼓到亲子阅读,很多好玩又有趣的特色课程让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光是丰富多彩。
去年,像这家幼儿园一样挂牌普惠园的幼儿园达到了30所,今年又新增了46所。按照市教育部门的规定,普惠园幼儿家长只需要办理一张银行卡,每月幼儿园会公示幼儿出勤情况,由家长签字后报送教育局,随后,教育局会根据幼儿出勤情况将补贴按时打入卡中。
政府买服务、幼儿享补助、园所得扶持。普惠性民办园政策有效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还通过经济杠杆撬动了普惠民办园水平的不断提升。根据市财政和教育部门统计,截至目前,我市今年新增普惠园扶持资金已达2000余万,“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的难题正在逐步得到缓解。
不仅让孩子入得了托,还要让孩子上得了学,学得好知识。近年来,市教育部门根据我市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压力逐年增大,城区教育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大力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并出台了一些列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优惠政策。
今年上小学二年级的陈彦池,几年前随父母从重庆来到石家庄。到了上学的年龄,小彦池和市里其他适龄儿童一样,顺利进入到了裕华区塔南路小学。孩子顺利入学,在学校开心快乐学习成长。陈彦池的妈妈告诉记者,石家庄针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政策,让她们是不但省心,还觉得特别暖心。
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基本原则,“零门槛”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目前,我市妥善解决了占主城区中小学生总数1/3的随迁子女入学问题。截止到2016年底,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市公办学校就读人数为12万人,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为87.47%。
近几年,我市更加注重教育公平,教育利民惠民作用不断凸显。在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普惠园建设、残疾少年儿童教育保障等工作的同时,教育扶贫、小学生免费托管等具有石家庄特色的教育惠民品牌也在不断受到群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