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小朋友越来越大了,他们和其他伙伴们的互动与日俱增,有时也会发生口头争执、肢体冲突。当孩子被别的小朋友推了一把,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你怎么能欺负我们家孩子呢?” 不少家长还担心孩子“吃亏”、“受委屈”,以后不懂得自我保护。
如果孩子被打、被欺负怎么办?小编今天和各位家长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孩子篇:处理冲突是成长的一部分
等等!孩子是真的被欺负了吗?
为什么要在这里先说下这个问题呢?因为,有时婴幼儿的拍打是一种交流方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攻击、无礼的行为。他们相互之间“打”或“推”的行为,大多是运动系统发育不成熟、下手不分轻重导致的。很多时候,他们只是想善意地打个招呼或抱抱,并不是存心要欺负人。
那怎么分辨对方的拍打是善意还是恶意呢?专家建议:留意对方的面部表情是关键!如果对方笑得特别开心,跑过来推了孩子一把,那他很可能只是想来打个招呼。如果表情不太友善,八成儿就是欺负人了。
孩子“被欺负”后的反应会一样吗?
孩子的先天性格,所处的年龄段、敏感期、家庭环境和氛围不同,对于被欺负后的反应也不尽相同。举例来说:
1岁以前的孩子,处于平行游戏阶段,也就是即使大家聚在一起,也是各玩各的,互不理睬,这一时期的孩子,哪怕被抢走了玩具,多数也跟没事儿人似的。有了物权意识之后,如果被别的孩子抢了玩具,有的孩子会表现得比较暴躁和崩溃,有的孩子则很无助,只会哭着说“不要,不要”……
放心!孩子“被欺负”后的反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孩子会在冲突中吸取教训!
通过和同伴在游戏中产生的冲突,孩子会不断尝试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形成和他人的相处模式。
比如,想要得到某个玩具,一个最初以武力抢夺的孩子,如果发现对方没有反抗,或者被家长默许,他就会认定这种方式是可行的。然而,如果他发现,武力抢夺的后果是小朋友都疏远了他,那么,在家长的引导下,他可能会尝试用谈判、协商解决问题,比如问对方,“我们能交换玩具吗?”反复比较之后,孩子会慢慢认同应该和平解决问题。
没错,孩子之间的冲突具有适应意义,它让孩子有机会学习在不诉诸武力的情况下,协商并实现他们的目标。只要家长适度且有效干预,鼓励孩子和睦地解决冲突,就能帮助孩子提高社交技能。
家长篇:孩子被欺负,该怎么做
既然我们知道冲突是在所难免的,而且,面对和解决冲突也是孩子不得不上的一课,那么,家长就需要在给孩子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引导孩子建立平等互惠观念、合作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履行好监护人的职责:
通常,在孩子和同伴玩耍时,父母需要履行好监护人的职责,提前规避一些可能导致冲突的行为,适当监控孩子与同伴的交往,以确保游戏顺利友好地进行,不发生大的冲突。
如果是在家里玩,多准备一些玩具,防止孩子们争抢;
尽早教孩子学会基本的社交礼仪,比如要排队、不争抢;
不要直接打断或干预孩子与同伴的交往,确保孩子遵循已习得的社交礼仪;
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玩他们自己的游戏,让他们自己解决小的争吵和冲突。
如果真的遇到攻击性很强,甚至恶意施暴的孩子,家长需要立即干预。
一旦发现孩子面临危险,家长可以立刻把孩子带离现场,然后耐心地和孩子说:
“刚才那个小朋友可能要伤到你了,所以妈妈赶紧把你抱走了。宝宝的身体,不能被别人打。以后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叫妈妈,也可以赶紧跑开,不能和他再待在一起。你明白吗?”
尽管孩子表达和理解能力有限,但是,家长晓以利害,慢慢地,孩子就能懂得远离那些可能会伤害到他的孩子。
如果孩子已经被打、被欺负了:
有的家长主张打回去,“阵势不能输”。
不过,如果孩子真的打回去了,家长也未必开心哦!
也有的家长不许孩子还手,唯恐孩子产生暴力倾向。
研究表明,根据父母在解决孩子之间冲突的方法的不同,会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
01
无意识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敌对想法
02
教会孩子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如何避免再次发生
很显然,后者更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
建议
不要将家长的心疼、气愤甚至“恨铁不成钢”化为责骂发泄在孩子身上。不要鼓励以暴制暴,比如“去抢回来!”或者嘲讽孩子,“你怎么这么没用?”要知道,已经被打、被欺负的孩子此刻最需要的是安抚,家长要承认和尊重孩子现在很难过,甚至很痛苦。
家长如果看到孩子被欺负了,先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他,让他明白你在关注和支持他,使他产生面对逆境的自信和勇气;
家长也可以借机观察自己的孩子在遭受欺负时会做出什么反应,以便日后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时有所依据;
如果孩子跑到家长身边寻求安慰,家长要及时给予关爱,趁机告诉孩子那些欺负他的人做错了,教他避免这类行为;
告诉孩子可以通过严肃的言辞反抗别人,比如大声呵斥“打人是不对的”、“不许打人”等,也可以推开对方作为自我防卫;
必要时,建议孩子远离总欺负他的人,转而和友好的人交往……
即便孩子经常被欺负,家长也不要放弃鼓励他积极与人交往,否则过度保护会使孩子在封闭的环境下长大,对外界缺乏认知,成人后可能更难面对挫折和困境。
要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往往超乎大人的想象!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学习并尝试不同的交往技巧。也许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孩子仿佛变了一个人,他不再无助地哭泣了,开始捍卫自己的玩具了,又或者,他为了防止自己的玩具被抢走,会故意藏起玩具。
家长要调整心态: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对“被欺负”的反应未必像我们想的那么强烈。往往家长还在咬牙切齿,却发现孩子已经“很没出息”地又和同伴玩到一起去了。
因此,除非出现暴力威胁、恶意攻击,或者孩子跑来求助,否则家长还是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强行干预,甚至代替孩子出头,激化矛盾。
冲突是孩子学习社会规则的宝贵机会。父母可以利用这些机会,以示范和引导的手段,让孩子锻炼表达自己、体贴对方、解决问题、致谢致歉、友好相处等方面的能力。在这种时刻,父母应该以孩子的感受为主体,不要斤斤计较自己的孩子是否“挨欺负”了,更不要跟对方家长较真儿。
来源:首都教育 编辑:王小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