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气,也别对孩子做这件事
发布时间:2017-05-11 10:25:27 来源: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人都很喜欢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例如:“我是拖延症”、“我一直情商低”、“我是散漫的人”等,我们给自己贴上各种各样不健康的标签,表明自己的与众不同,在给自己做十分消极的暗示,其实也是一种自我开脱的借口。

除了爱给自己贴标签,很多时候我们也很爱给别人贴标签,比如大人就很爱给孩子贴标签。

你给孩子贴过标签吗

1

给孩子情绪贴标签

情绪本来无关好坏,可是家长们却喜欢给孩子的情绪贴上价值判断的标签。举些例子:

孩子哭了,这孩子多愁善感

孩子生气了,这孩子脾气真不好

孩子害怕了,这孩子太胆小怕事

……

孩子只是正常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家长却给他贴个爱哭鬼、胆小鬼的标签。

对于情绪管理能力还没有养成的孩子来说,这些标签对孩子的自我认同和自信心的树立都有强烈的不利影响。

2

给孩子行为贴标签

有时候孩子没有按照大人的预想去做一件事,大人们就很爱给他们一个负面的评价,完全没有察觉到孩子自己内心已有强烈的挫败感。

挫败感加上负面评价,很容易让幼小的心灵产生十分消极的心理暗示。

家长的初衷也许是想通过这些话唤起孩子心中的羞耻心,从而激发孩子朝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这一点是没错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方法真的适合孩子吗?

其实很多时候这种标签对于纠正孩子的行为不仅没有一丁点帮助,反而会让孩子强化带着偏见的认知,那些父母眼中的“不良行为”会愈演愈烈。

贴着贴着就成真了

一个正面的标签需要一个人长时间的坚持,而一个负面标签只需一件小事就可以毫不费力地贴在别人身上。

负面标签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偏见。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说:“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曾经,在美国西部的一个小学班级里,素来以调皮捣蛋出名的罗尔斯又闯了祸,皮尔·保罗校长拉过他的手认真端详了一会说:“看你修长的手指就知道,你将来会是纽约州的州长。”

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引导着罗尔斯,并让他发生了彻头彻尾的转变。在以后的40多年时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真的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其实这是典型的“皮格玛利翁效应”。

心理学家借用一个讲述雕刻家皮格玛利翁的希腊神话故事,把对别人寄予深切的期望,使之成为对方的内在动力,从而收到变期望为现实的神奇效果,称作“皮格玛利翁效应”。

同样的道理,当一个孩子经常被贴上某种标签时,他的行为就会越来越朝这个标签靠拢。

比如你常常说:“我们家孩子太懒了”。 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孩子自己对自己的认知,觉得:我的这个行为再正常不过了,因为我就是个懒人呀,那我为什么要改呢?所以他不但不会变得勤奋,反而会越来越懒。

孩子对自我形象的最初认知是通过父母和身边的人得知的,父母觉得他是怎么样一个人,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我们所说的那种人。

如果我们以标签来固化对孩子的刻板印象,就看不到标签后面那个真实的孩子。永远不要忘记:每个标签以外,都藏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标签易贴,影响难除。

撕掉孩子的负面标签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是的,负面的标签对孩子成长的杀伤力太大了。

我们之所以会不自觉地给孩子贴各种负面标签,是因为我们太渴望一个完美的孩子了。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很容易焦虑、不安,于是慌乱中去给孩子贴各种标签。

孩子需要的,是一个不管我是哪般模样,都会无条件接纳和爱我的父母。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相同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我们不应该以成人的看法以及那些错误的价值观作为依据,来衡量孩子,让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被那些标签所捆绑。

放下我们的焦虑和评判,才能让孩子更加身心健康地活出他本来的样子。

所以请戒掉那些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少一些盖棺定论的判断,就事论事地叙述你的看法和期望。当孩子有好的表现时,及时给予称许,多用正向的标签语言。

你永远不知道,一句称赞拥有多么伟大的能量。

来源:首都教育  编辑:王小开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