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今天的记者会看作是一场‘考试’。”12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履新不到一年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教育脱贫攻坚、“双一流”建设等教育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解决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长不高”问题
“我们国家现在有300万名乡村教师,他们是我国基础教育的脊梁,是农村孩子成长的园丁。”陈宝生说,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原因,乡村教师短缺,集中表现为“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长不高”等问题。
他介绍,针对年轻教师不愿到乡村教书的“下不去”问题,2015年我国颁布实施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进“特岗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招收毕业生到乡村工作。而为了让乡村教师“留得住”,中央财政投入52.53亿元,提高乡村教师补助,让8.1万所学校的近130万名乡村教师受益。为解决“教不好”的问题,教育部门采取措施鼓励水平比较高的校长教师向乡村流动,并培训乡村校长380万人次。而要让乡村教师告别“长不高”,要解决评职称等职业发展问题,做好制度安排。
目前不具备延伸义务教育至12年的条件
陈宝生指出,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普及、均衡等特点。如果将学前或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从强制、普及、均衡的要求来看都会存在一些问题。我国9年义务教育普及时间还不长,水平还不高,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还面临很多问题。向上、向下延伸基础还不牢靠。此外,在学前和高中阶段,保留一定的个人选择、家庭选择余地,对孩子成长也是有好处的。“所以,现在我们还不具备延伸的条件。什么时候具备条件、什么时候延伸、向下延还是向上延,那要看以后的发展,让发展回答这个问题。”
对于一些省份实行15年免费教育的做法,陈宝生说,免费教育和义务教育是有区别的。是不是要推行免费教育,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量力而为,精准发力,保障公平。
培养“大国工匠”让职业教育不再“低人一等”
陈宝生说,“大国工匠”和“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关系非常密切。“我们既需要培养爱因斯坦,也需要培养爱迪生,还需要培养鲁班。”他认为,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社会理念上面临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问题,自身教学面临重课堂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
他说,要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和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加快人才培养,要促进产校融合、校企合作办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通过修订职业教育法,引导整个社会转变观念,建立起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立交桥”,改变目前两者相分离的状况;要改变普通高校先录取、职业学校再录取的制度,让职业教育不再“低人一等”。
三方面举措解决校园“毒跑道”事件发生
针对前一段时间的校园“毒跑道”事件,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将从制定标准、修改招投标制度和落实地方政府监管责任三方面入手,解决校园“毒跑道”事件发生。
陈宝生认为,“跑道建设从材料到工程、设计等,没有标准或者标准非常陈旧”“招投标都喜欢低价竞标”“没有质量意识”等因素是导致近年来校园“毒跑道”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他表示,教育部与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合作,就跑道建设的材料、设计等方面分别制定了标准,该标准已经过充分论证,今年上半年将进行大范围的适应性调查,随后将对外公布、实施。同时,要改变“价低者得”的招投标制度,要按照标准、质量要求来办。此外,教育部门还将逐步和更多的省份签订备忘录,落实地方政府监管责任。
在新历史潮流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双一流”建设与过去的“985”“211”区别何在?
“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这是一个全新的计划,在‘985’‘211’基础上,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在新历史潮流下推向前进。”陈宝生说,“双一流”的标准是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有机融合,不是“985”“211”的翻版、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
陈宝生说,为了避免成为“211”和“985”建设的翻版,“双一流”建设明确了遴选范围,并确定了公平竞争的原则。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将被平等对待,通过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等进行遴选。
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应加以区分
陈宝生认为,校园欺凌是发生在同学之间的一种失范行为,但不是犯罪。校园暴力是犯罪,是违法行为。二者有时会有一些交集,校园欺凌可能有时带有轻微违法性质。
“对于这种校园欺凌,教育部和高法、高检、公安部等单位进行了综合治理。这两年综合整治以后情况大有好转,但还没有根本消除。”
“还要加强教育,加强排查、督导。当然还需要有专门的力量,大部分中小学已经在校门口设立了保安人员,有的还设立了法制副校长,这个机制很好,我们正在推广。”他说。
(来源:新华社 编辑:王小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