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学彬
前几天到冀东参观新农村建设,在一个村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整齐的街道,漂亮的民居,而是高耸云天的大杨树和一些几个人都搂不住的大槐树。当然,吸引我们的还有这里的乡土文化。
离村还有十几里地,我们就看到十几棵大杨树的树梢,矗立在众多树木之上,真像“鹤立鸡群”。白杨树一共是12棵,都有约50多米高,树身颜色和其它的杨树不同。村主任告诉我们,这不是毛白杨或速生杨,而是本地品种钻天杨,和街上的笨槐(国槐)一样,是先祖立村时栽种的,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在村里为这些大树都建档立卡,村徽图案就是高大的钻天杨下一棵苍劲老槐。村主任又领我们看了街上的大槐树,一共有15棵,每棵树的树干都比磨盘粗,树冠占地都在1亩以上,巍峨壮观。一棵树上的鸟巢就有几十个,有的像小筐,有的像小篮子,有的像网兜,仪态万千,树上各种鸟在蹦跳鸣叫。村主任说,你们春夏秋季来,各种鸟更多,那千回百转的鸟鸣在绿叶间啼啭,美妙动人。”
我问道:“你们村怎么把树保护的这样好?”旁边一个青年抢着说,树是人们的命根子,树救过人们的命。早年间发大水,冲得人们在水里站不住,后来抱住满街的大树,才得以活命,那时杨树槐树有上百棵。我问“为什么只剩了这些?”一个老人说,后来几次乱砍滥伐,剩下的树越来越少。抗日战争时,一年夏天的一个深夜,鬼子包围了村子,站岗的民兵发现时已来不及敲钟报警,只得鸣枪,听到枪声,人们赶紧起来,但出村躲避已不可能,于是急中生智爬到大槐树上,浓密的枝叶遮挡得严严实实。鬼子进了村找不到人,民兵在村外又打枪又敲白铁桶,放小鞭炮,鬼子以为中了埋伏,仓皇撤退。后来知道上了当,就炮轰村里的大树,把大树毁掉几十棵。1958年大炼钢铁时又刨掉几十棵,后来老村长和孩子们拿起铁镐要和带领刨树的工作队长拼命,才保住了这些大树。这时一个小学生说,听大人讲,大树后来也救过人们的命,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凌晨,大树上的鸟雀突然惊飞怪叫不止,惹得村里的狗也狂吠起来,人们听到后,纷纷起床出屋,看看发生了啥事,结果才没有受到多大伤害。
村支书说,村里还有一个奇特的风俗,谁家生了小孩,第二天要认干亲,早晨出门,见到的第一个人就被认为干亲,一眼没有见到人看到了大树,就把大树认为干亲。原来村里人把大树当成了他们的亲人,难怪有人砍树他们要拼命呢。我终于找到了答案,爱护树木的乡土文化已经深深植入人们的骨髓,并世代传承这种人文精神,大人小孩都知道大树的历史和作用,所以村里生态才这样好。
(石家庄日报数字报)(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