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词,是一种态度。慢师傅很喜欢这句话,也很欣赏这种态度。古人如果没有这种态度,怎会读书痴迷于秦时的明月汉时的灯火,又怎会看蝶儿鸟雀穿的是哪宫的绫罗绸缎。在这个略有寒意的秋季,当天边那一弯月牙还未完全暗下,若隐若现时。静下心来,一起来感受宋词之美吧!
I.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的《雨霖铃》尽写相思,堪称秋之情思之绝唱。秋蝉凄楚,执手相看。船就要开了,泪眼相对。恰是深秋时分,忧伤俱在心底。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爱在心头总难舍,良辰美景没有你,还有什么意义?此词本就是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恋人的惜别之作。离愁万点,丹心一片。
诗人丨柳永,宋代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属福建)人。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善为乐章,长于慢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与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风婉约,词作甚丰,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创作慢词独多,发展了铺叙手法,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北宋慢词的兴盛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词作流传极广,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生平亦有诗作,惜传世不多。有《乐章集》。
II.晏几道|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宋·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晏几道的这首《思远人》道尽相思之苦。枫叶红,菊花黄,暮秋寒意深,思念千里远行人。飘飞的浮云已然过尽,南归的大雁杳无音信,哪里才能寄出我的书信?泪水弹洒不尽,任它临窗滴落,对着砚石研成泪墨。渐渐写到离别凄楚,情深处,泪湿信纸,令那红格笺纸竟也黯然失色。
诗人丨晏几道(1030-1106,一说1038—1110 ,一说1038-1112),字叔原,号小山,著名词人,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雪浪斋日记》云:“晏叔原工小词,不愧六朝宫掖体。”如《鹧鸪天》中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等词句,备受人们的赞赏。
III.范仲淹| 苏幕遮·碧云天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的《苏幕遮》感人至深。疏朗的秋色掩不住相思的痛苦。伊人在远方,思念在心头。酒入愁肠,并不解忧,反而更加重相思之情。
诗人丨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其先邠(今陕西邠县)人,后徙苏州吴县(今属江苏)。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又曾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知邠州。守边多年,西夏称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卒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词存五首,风格、题材均不拘一格,如《渔家傲·秋思》写边塞生活,苍劲明健,《苏幕遮·怀旧》《御街行·秋日怀旧》写离别相思,缠绵深致,均脍炙人口。有今辑本《范文正公诗馀》。
IV.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的这首《丑奴儿》,以“少年”与“而今”对比,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受。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却又是欲说还休,只说一句,天凉了,秋意正浓。历尽沧桑,辛酸尽在心头,却不必说出。人生种种,只可意会,不宜言传。词人一语双关,既说的是季节的秋天,也说的是自己人生的秋天。年龄渐老,进入晚年,正可谓人生的秋天。人生的无限况味,只有自己知道。
诗人丨辛弃疾(1140年-1207年),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因其幼时体弱多病,故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慢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