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广播剧《白洋淀故事》⑪:传统美食炖杂鱼
发布时间:2017-06-01 19:52:23 来源:

白洋淀是河北名片之一,古有“北地西湖”之称,今有“华北明珠”之誉。自古以来,发生在白洋淀的传说故事很多,而且非常精彩。新华网、新华社河北分社、河北省网信办、河北雄安新区筹备工作委员会联合推出系列广播剧《白洋淀故事》,以广播和漫画的形式,带您穿越美丽神秘的白洋淀,领略魅力燕赵。

新华网航拍白洋淀


今天,《白洋淀故事》推出第11期,我们来说说白洋淀的传统美食——炖杂鱼。

白洋淀景色优美,物产丰富。

新华网原创手绘

白洋淀的风味小吃极为丰富,其中一种是玉米面饼子炖杂鱼。说起这道菜的渊源可不小,它还有个雅致的名字叫做“半蒸半煮”,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

原来,乾隆曾在白洋淀围猎时遇到大风,龙船翻沉,乾隆落水,被青年渔民李登龙救上岸来。待到乾隆惊魂待定后,才感到腹内空空,饥肠辘辘。随行官员让李登龙准备饭菜,可李家连碗白面都没有。母子俩发了半天愁,也想不出好饭菜,只能做顿地地道道的渔家饭——玉米面饼子炖杂鱼。

半蒸半煮炖杂鱼,是白洋淀的一道名菜。新华网原创手绘

李登龙小心翼翼地端上饭菜后,心里忐忑不安,深恐乾隆皇帝怪罪下来,可谁知乾隆大开胃口,吃得连连夸赞。乾隆看这饭菜一半金黄一半酱色,一半鱼一半嘎渣儿,兴致勃勃地问身边的大臣:“朕从来没吃过这么有滋味的饭菜,这叫什么?”一个伶俐的臣子灵机一动回答道:“启禀皇上,这叫‘半蒸半煮’。”

乾隆龙颜大悦,想把李登龙带回皇宫,可是李登龙婉言谢绝,说到:“登龙家有老母,靠打鱼为生,不愿离开白洋淀。”乾隆无奈,只得重赏了李登龙。

去白洋淀赏荷花、吃炖杂鱼,是很多游客的最爱。

新华网原创手绘

要知道,这玉米面饼子炖杂鱼做起来也是有些讲究的。鱼要活蹦乱跳的,下锅佐料要齐全,就连垫锅底的咸菜也得切成极细的丝,玉米面也要新磨的。炖上鱼后,锅要烧热,然后将饼子半截放在鱼汤上面,半截探入鱼汤中。这样,饼子吃起来既有新玉米面的粮香,又有鱼的美味。再加上靠锅的一面有脆生生的嘎渣儿,确实让人大开胃口。

据说,乾隆回宫后,对此菜念念不忘,还曾派专人专车接登龙母子进京,再做这道“半蒸半煮”。于是,“玉米饼子炖杂鱼”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今天的故事到此结束了,下期要为您展现诗文翰墨中的白洋淀,再见。

广播剧《白洋淀故事》接下来还有哪些精彩?

白洋淀自古以风光秀丽闻名,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春光降临,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坚冰似玉,坦荡无垠。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多会于此,览物抒怀。请继续收听《白洋淀故事》。

关于白洋淀的名称,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中,素来有几种不同的“版本”。白洋淀第一次被古人写进文章是在什么时候?白洋淀为何叫做“掘鲤之淀”?狭义的白洋淀指的是哪里?请继续收听《白洋淀故事》。

白洋淀水产资源丰富,淡水鱼类、鸟类、水生植物品类繁多。在白洋淀,最被淀区老百姓看重的水生植物有四种,当地人称为“一花三宝”。我们都知道,一花是指的荷花,那三宝是什么?为何深受当地百姓重视?请继续收听《白洋淀故事》。

往期回顾

《白洋淀故事》个个好听,不容错过。

发送“杨六郎”到新华河北,

您可收听第一期故事《杨六郎激战烧车淀》;

发送“康熙”到新华河北,

您可收听第二期故事《康熙为何40次来白洋淀》;

发送“纪晓岚”到新华河北,

您可收听第三期故事《一代才子纪晓岚造字白洋淀》;

发送“小兵张嘎”到新华河北,

您可收听第四期故事《小兵张嘎原型——雁翎队队长赵波》;发送“刘秀”到新华河北,

您可收听第五期故事《刘秀芦苇荡如何智退王莽兵?》;

发送“水生嫂”到新华河北,

您可收听第六期故事《你知道孙犁笔下的水生嫂吗?》;

发送“扁鹊”到新华河北,

您可收听第七期故事《白洋淀走出的世界文化名人——扁鹊》;

发送“女娲”到新华河北,

您可收听第八期故事《“女娲补天”成就白洋淀千古传奇》;

发送“神兵”到新华河北,

您可收听第九期故事《白洋淀里降“神兵”》;

发送“小金淀”到新华河北,

您可收听第十期故事《小金淀上还金记》。

感谢您关注《白洋淀故事》,更多精彩请关注新华河北微信公众号。

(新华河北)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