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资源优势 坚持改革创新——石家庄市平山县大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7-28 06:54:35 来源:无线石家庄

特色产业富了众乡亲。

西沟食用菌。

林家僻舍民宿。

南文都荷塘。

李家庄和美乡村全貌。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石家庄市平山县地处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东麓,是山区大县、生态大县,全县自然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发展农业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给西柏坡镇北庄村全体党员回信,更加坚定了全县党员干部发展乡村产业、带动群众致富增收的信心和决心。近年来,石家庄市平山县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大力发展乡村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农村富裕的新路径。2022年,全县农业产业总产值36.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68元,排名全市第一。

立足资源禀赋  推动乡村产业特色化发展

在温塘镇韩台村北边,一大片白杨迎风摇曳。走进树林,可以看到一簇簇赤松茸从枯叶和秸秆中探出圆圆的“脑袋”。

“去年我们在县林业站的帮助下,引进了林下赤松茸试种项目。试种了10亩,现在每天出菇近500公斤,保守估计每亩收入能够达到2万元以上,真是个致富的好项目。”韩台村党支部书记多彦刚高兴地说,“今年又有不少村民希望加入合作社,种植规模将扩大到100亩。”

位于平山县东回舍镇的南庄村历来有养殖的传统,河北禄旺养殖有限公司是河北省第一家大型机械化蛋鸡养殖基地。如何充分发挥经验优势、积极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趋势,进一步做大做强蛋鸡养殖,更好地带动村民致富增收,成为了南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赵岩心里的一件大事。通过认真走访调研、学习借鉴周边地区经验,他提出了“公司+村集体+农户”经营模式,以村集体名义入股改建鸡舍一座,利用养殖公司专业技术和市场优势,由企业进行代管和经营。目前,鸡厂养殖规模达50万只,日产鸡蛋40余万枚,流转村内土地100亩,带动3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月收入3000元左右,村集体每年分红2万元以上,实现了“企业盈利、集体增收、群众致富”三方共赢的目标。另外,每逢村里红白喜事,养殖场都免费提供鸡蛋,重要节假日向60岁以上老人每人赠送鸡蛋2盘,受到了村民的广泛好评。

韩台村引进林下赤松茸试种项目和南庄村蛋鸡养殖正是平山县培育特色产业的典型和缩影。近年来,平山县依托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着力优化布局,高质量编制了《平山县农业特色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及其各专项行动方案,重点发展山地苹果、道地中药材、设施蔬菜(食用菌)、现代畜牧、生态休闲农业五大特色产业,并根据各乡镇地理特点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将目标任务全部分解至村,落实到具体地块上,加快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目前,全县发展山地苹果2.8万亩、中药材5万亩、设施蔬菜(食用菌)5500亩,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891家、家庭农场475家、现代农业园区33家。

强化科技引领  推动乡村产业智能化发展

走进西沟村的食用菌功能农业示范园区,大棚内一支支的菌棒上长满了“肥嘟嘟”的黑木耳。发展黑木耳产业,周期短、风险小、见效快,如何让“短平快”的产业实现最大效益?西沟村“两委”班子经过认真思考研究,决定借用科技的力量,采取村企结合模式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据了解,该园区项目占地100亩,建设有食用菌菇棚38栋和连栋温室、休闲展示厅等配套设施。园区运用“散料灭菌冷却、全料均匀接种、终点装袋成型、富氧同龄发菌”国内领先工艺技术,同数量菌棒生产时间由原来的10多个小时,缩短到1个小时,1天可生产10万棒,大大提升了黑木耳产量。

“园区由我们负责建棚和运营,村民们只管种植和管理就行。”园区负责人赵新国介绍,“我们全程提供菌棒、技术指导、回收产品、推广营销等服务,食用菌大棚承包给村民们,每户一棚,可带动45户村民入驻,吸纳百余弱劳力在产业链上务工,人均年收入达万元以上。”如今的西沟村,村民不出村就有了致富门路,村集体收入也有了显著提高。

不光是西沟村,该县古月镇也紧抓科技创新的东风,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位于古月镇域内的蜜蜂养殖示范基地,所属太行山山麓,是全国优质的蜜蜂养殖基地之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蜜蜂提供了绝佳的成长环境。基地拥有蜜蜂 2000余箱,蜜蜂品种丰富、品质上乘,深受市场青睐。古月镇主动对接企业需求,积极促进“蜜老头”蜂业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牵手合作,联合研发高端蜂蜜产品,提升企业差异化竞争力,持续放大经济效益。目前,基地年生产、加工、销售蜂蜜300多吨,直接和间接带动蜂农就业80余人,人均年增收万余元,产品供应到京津冀地区和山东、河南等地,打造了“关山花”高端蜂蜜品牌,2022年被评为“市级龙头企业”。

近年来,平山县充分发挥科技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与省农林科学院签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邀请省内首席专家及团队对五大主导产业进行技术指导,提升产业发展科技化、智能化水平。结合中国农科院、中国中化、中国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河北农业大学等单位科研优势,全面应用中国中化MAP技术服务中心“智农·慧农”系统,打造了三汲盛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智能化蔬菜育苗基地、北庄智慧田园等项目,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全县首个“院士工作站”建设,建成后将引领带动全县特色产业进一步提档升级。

突出品牌带动  推动乡村产业市场化发展

平山县下槐镇南文都村,地处北纬38°,是葡萄酒黄金纬度带。该村发挥天然地理优势,着力发展以葡萄种植加工为核心的生态观光园项目,现种植面积已达300余亩,栽植巨峰、玫瑰香、阳光玫瑰等10多个葡萄品种,并注册了柏胜、红色印记、文都河、柏胜红等7大类32个商标和三项专利技术,口感和甜度得到了省市专家的高度评价。葡萄酒产业也初具规模,辐射带动周边50余户村民,每年每户稳定增收近3万元。

乡村产业发展,不仅要有数量,更要重质量。平山县坚持把品牌建设作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有力抓手,做大做优“土特产”,擦亮特色“金招牌”。近年来,该县共培育了元坊苹果、南策城寿桃等农产品品牌40个,葡萄、西红柿、樱桃等有机产品认证11个,注册成立了食用菌、山地苹果、蔬菜3个产业协会,发布了“柏坡山珍”“平山优礼”区域公用品牌,不断提升平山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有了好产品,就得想办法卖个好价钱。为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平山县注重电商赋能,探索实行“实体+电商”销售模式,利用“拼多多”等平台,将快递、电商等业务延伸到村,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同时,依托石家庄西柏坡红色旅游优势,扩大营销宣传,推动平山优质农产品“走出去”,进入更大市场、走向更多“寻常百姓家”的餐桌。

探索“引雁回巢”  推动乡村产业专业化发展

在平山县观音堂乡柏山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一群村民正对今春新种植的黄芩等中药材进行管护,村党支部书记闫海峰也忙着在旁指导。

观音堂乡处于平山县西北部深山区,海拔508米至2181米,全乡林业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5.8至10.5℃。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山区农民栽种中药材提供了天然优势,更重要的是其种植成本低,技术性不高,管理容易。但摆在每个乡镇干部面前的是——丰富的种植基地,稀缺的人力资源。再好的产业,再好的种植环境,没有充足的人力,都是纸上谈兵。在县里有关部门和乡里的支持下,柏山村大学生闫海峰义无反顾返乡创业,如风乍起,搅动一池春水,掀起了一波全乡青年返乡创业浪潮。

闫海峰,是正宗的本科毕业生,原本在市里有稳定的工作和不错的薪资。谈起回乡创业的初衷,闫海峰说:“农村发展必须靠农业产业,而发展产业必须要有新技术。作为一个大学生,要带头回乡发展,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因为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小对农业这块也比较有情怀……”

无独有偶,像这样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才,还有古榆树村退役军人蔺伟伟、下盘松村大学生王龙、邢家湾村务工有成人员罗二军等,他们在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充分发挥青年人才思路活、精力旺、敢于创新的优势,积极投身乡村产业建设,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成为了全乡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领头军。

随着中药材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已初见成效,正逐步走上正轨。在他们的带动下,乡亲们的积极性亦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曾经一度以老人居多而显沉静的村子,如今也因年轻人的加入,而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在平山县的深山区,像观音堂一样缺少乡土人才的乡村不是个例。农村产业要发展,离不开人才这一关。而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目前农村大多青壮年外出务工,缺青年人才、缺技术骨干、缺后备力量成为了制约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平山县坚持引进和开发并重、服务和培育并举,创新引才、留才、育才“三位一体”模式,大力实施“引雁回巢”工程,“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对特殊优秀的“金雁”人才,主动出击、精准对接,累计引进了平山籍各类人才4000余人。优化人才服务政策体系,全县23个乡镇全部成立了农村青年人才服务中心,推行“人才绿卡”和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住房、就业、生活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真正打通了人才返乡创业的“最后一公里”。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工程,挖掘乡村“土专家”“田秀才”等人才资源,通过教育培训,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化农民队伍。今年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965人,做到了不仅“引雁来”,更助力“雁展翅”。

丰富业态模式  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化发展

仲夏时节,漫步平山县合河口乡王家坪村,绿意尽染,花果飘香,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在这里徐徐铺开。在村内的林家僻舍精品民宿前驻足,雅致的建筑、干净整洁的环境,令人眼前一亮。进入炎热夏季,驼梁风景区正值旅游旺季,村内像林家僻舍一样的农家院、民宿等都“着装打扮换新颜”,迎接游客的到来。

合河口乡森林覆盖率高、海拔高,具有夏季清爽宜人的特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地理区位为其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下了良好基础。借助驼梁国家4A级旅游景区辐射带动作用,该乡完善服务链条,全力推动传统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整合农户旧宅闲屋,改善人居环境,探索餐饮住宿一体化经营,打造乡村精品民宿产业,延伸带动旅游沿线9个村、280家农家乐提档升级,带动每户年均收入3万元以上。

将旅游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是平山县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该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绿色生态优势,全面巩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探索“特色农业+旅游+休闲民宿”融合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实施西柏坡镇乡村振兴示范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柏里水乡景区、清风峡景区、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全力构建以红色旅游为引领,中山文化游、温泉康养游、乡村休闲游等多元融合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县成功打造了北庄和李家庄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30余家休闲农业园,走出了一条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乡村产业发展之路。(来源:石家庄日报)

编辑:齐永涛

责编:韩巍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