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毛主席进驻西柏坡,使西柏坡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全国土地会议在此召开,颁布了《土地法大纲》;中央人民政府的雏形——华北人民政府在平山诞生;毛主席、党中央在西柏坡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全国政协会议(华北区)的谋划也在这里完成。西柏坡是“两个务必”的发祥地,是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的源起。
还有,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是在里庄创刊。毛泽东在西柏坡为新华书店、人民邮电等题写店招。
党中央为什么选择西柏坡?据考证,中央移驻西柏坡前,曾计划迁往承德,后又计划迁往淮阳清江浦,都未能成行,最终选择了西柏坡。选择这里,是因为有五大优势。
一是经济条件好。西柏坡沿滹沱河一带比较富足。西柏坡在滹沱河北岸,河两岸滩地肥美,稻麦两熟,抗日战争时期,曾被聂荣臻同志誉为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当时中央机关包括华北人民政府,约有1万余人,丰富的物产,既可满足中央机关的需要又可供养后方。二是西柏坡战略位置重要。西柏坡正处在太行山与大平原的交接处,能攻、能守、能进、能退,战备位置非常重要。三是党和人民群众基础好。平山县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晋察冀边区著名的抗日模范县。下边我会介绍。四是西柏坡村小,周边村大,村小有利于隐蔽、安保,村大有利于机关安置、集中。五是抗日战争中,许多房屋被毁,留有根基,便于建设。
在平山,几乎每一个村庄都有斗争的故事,每一块土地都染过烈士的鲜血。平山的第一个党员是栗再温, 192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共共产党,解放战争华北人民政府时期任劳动局局长,解放后,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山东省副省长。1930年,于光汉在邢台第四示范就读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于光汉回乡,发展党员,在岗南镇霍宾台村创建了平山第一个共产党党支部。1932年,15岁的王昭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19岁任平山县委书记。1945年8月王昭任石家庄市委书记兼市长。1950年赴朝朝战场,王昭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和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53年,任公安部政治部主任,后任副部长。1961年,王昭任青海省委第二书记、省长。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平山已有71个党支部,党员770多名,党员数占当时河北省一半。平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建了晋察冀边区最活跃、最坚强的根据地,赢得了“抗日模范县”的光荣称号,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曾两度较长时间驻扎在这里,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聂荣臻、贺龙、彭真、王震、黄敬、罗荣桓、李葆华、关向应、徐海东、黄克诚、萧克、杨成武及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等都在这里战斗、生活过。1938年,晋察冀军区四分区司令员周建屏,牺牲在小觉镇,并安葬于此。1939年小觉镇改名建屏镇,1945年,以小觉镇为中心建立建屏县(1958年与平山县合并)。
抗战期间,日寇先后在县内制造辛庄、焦家庄、岗南、驴山等惨案33起,14000余名群众惨遭杀害;34000余人因战祸、瘟病致死,1000多人致残,15万间房屋被烧。这激起了广大平山儿女的极大愤慨。平山儿女踊跃支前、参军,涌现出一大批英雄团体和个人。1700名平山优秀子弟组成了平山团(120师359旅718团),南征北战,屡建奇功。聂荣臻司令员亲自拟写嘉勉令,命名平山团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光荣称号。子弟兵称呼由此而来。1948年,平山团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第二军第五师第十四团,最后驻防新疆阿克苏。回舍大枪班,打炮楼,除汉奸,威名远扬。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冒死掩护八路军伤员,先后把3个儿子送去参军。这位人民子弟兵的好母亲已经成了拥军爱民的一面旗帜。王二小、韩增丰、人民音乐家曹火星等等,英雄辈出。抗战八年间,平山共为八路军主力输入了7000余名优秀子弟,全县各种武装共计7万多人。全县供应军粮1130万公斤、军鞋57万多双,超出了应供应量的一倍。涌现出为抗战捐粮上千担的齐学绍等一批开明绅士。
抗战期间,平山汇聚了晋察冀文艺战线上一大批热血青年和文艺名流。《晋察冀日报》社、铁血剧社、火线剧社、抗敌剧社、西北战地文工团、抗大文工团常年在平山战斗生活。被誉为“擂鼓诗人”的田间和葛文这对作家夫妇,在平山写下了长诗《戎冠秀》等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亲爱的土地》也是在平山创作的;著名作家魏巍,在蛟潭庄创作了他的第一首长诗《滹沱河》;词作者方冰、曲作者李劫夫创作了《歌唱二小放牛郎》;1945年康濯在平山县文都河上、下庄创作了小说《我的两家房东》;邓拓在平山为丁一岚写下的爱情诗《心盟》;“中国新闻摄影第一人”沙飞抗战时期长期生活战斗在平山,留下了许多经典抗战照片。
在平山战斗生活过的还有卢肃、周巍峙、周立波、孙犁、田华、陈强等文艺名流。
在他们的带动下,当时平山全县的630个村,除敌占区外,涌现出剧团、文武队、霸王鞭、秧歌队等500多个,代表有铁血剧社、柴庄剧社等。
战争年代,20万人的平山共有200余村庄驻扎过晋察冀军分区、中央工委、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华北局、华北人民政府、华北军区等党政军机关,9万多名平山儿女从戎参战,1万余人为国捐躯。此外,平山父老乡亲还保障了数以万计机关干部的供应,为国家培养输送干部上千名,现在平山儿女遍布各地,北京十万,天津五万,太原、内蒙古五万,石家庄、新疆、广东、广西等地数不胜数。建国后,为修建岗、黄水库,平山十万儿女搬迁家园,贡献出13万亩良田。“96洪灾”,为保京津、保铁路、保油田,两座水库超限蓄水,10万群众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