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神话《家在南三条》
我为什么这样喜欢她(一)
6月20日起,《家在南三条》在石家庄广播电视台娱乐频道的开播,再一次沸腾了石家庄,比三年前征名、海选、开机引发的城市狂潮来得更为猛烈。
期待。大戏就在眼前。两年前,曾在摄影机前围观的我们,曾在某一个片场意外相遇的我们,曾经以群众演员面对镜头的我们,曾经和明星演员一起逛过超市的我们,将拥抱一个怎样美丽而饶有谈资的南三条?
欣喜。武汉的《汉正街》、广州的《情满珠江》之后,我们石家庄也有了以城市品牌实名拍摄的都市情感剧,南三条这张城市名片将随着它在电视荧屏上的频次热播,再一次扬名全国。
石家庄的人,石家庄的景,南三条的原型故事。
家乡名导李三林携一干实力派明星倾情打造。
迎着扑面而来的惊喜,我们更乐于回味和这部剧一起走过的过往,憧憬这个城市明天的美好……
“我喜欢她。她给了咱石家庄人新的标签儿。以前说起石家庄,外地人最多也就能对上一件事:这儿拍过一个《解放石家庄》的电影。以后再跟人提起石家庄,咱底气就更足了:我们‘家在南三条’!”——市民王媛媛
这个家,就是南三条
从开拍那天起,就有人问过,片名里的这个家,为什么是南三条,而不是“家在振头”,“家在休门”?《家在南三条》的执行制片人牛军波告诉记者,南三条最能代表我们石家庄的城市精神:善良、包容、奋斗。剧本从立意到拍摄,体现了充分的“人文精神”,就是石家庄人的善良和包容。
石家庄是一个亲商的城市。打从建立南三条市场的那一天起,各地的商贾就带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的习俗、不同的经营理念在南三条交汇、融合,南来北往的生意人在这儿找到了家的感觉,从小家到大家……《家在南三条》从剧名到故事,都彰显着石家庄的大气、开放与包容,足以引起广泛的共鸣。而剧中石家庄商户陆援朝和浙江商户汪亦正两户人家30年的情感纠葛,更浓缩了改革开放30年来石家庄历史变迁的晴雨。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南三条的发展是南北地域的商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南三条代表着包容开放,更代表着财富与梦想。南三条有多少故事,就牵系了石家庄人多少的情感。
石家庄名片,叫响自己的
用文艺的形式拍摄一部代表石家庄形象的电视剧,《家在南三条》开了先河。当初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剧,定位都市情感的色彩?牛军波回溯了该剧从论证到开拍的辗转过程。“定下拍南三条,我们放眼全国进行了论证。同类商战题材剧里,武汉拍过一部8集的《汉正街》,广州的《外来妹》、《情满珠江》也都反映了当地的商业文化与情感,收视都很不错。于是,我们找到了著名编剧韩素平。当时,她的商战题材剧《雅宝路女人》收视正红……”
立足南三条,拍一部时尚大气的都市情感剧,就在反复的论证磨合之中确立了方向。
之后,在全国范围的导演遴选中,河北籍名导李三林进入了主创的视线。征集片名、选明星、海选群众演员……2009年9月28日,电视剧顺利开机。
争看南三条,接的是地气
《家在南三条》开播以来,收视率稳步上升。大家为什么爱看“南三条”?记者在各方的调查中,收到了这样的反馈:
南三条是每个石家庄人光顾过的地方。对于本地百姓来说,庄里的戏,庄里的景,身边的人,看起来亲切,每个人都能从影像当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印迹。“石家庄的民心河、星辰广场、电视塔、规划馆,拍得多美,镜头里展示了我们城市发展的最亮点……”
南三条的发展进程中,外地人特别是浙商占了相当的比重。编剧在创作过程中,采访了二三百位商户,以他们为原型挖掘其在南三条的创业史。剧中主人公的身上,或多或少可见商户们创业的影子,不管今天的老板董事长还是普通商户,操着异乡口音的外地人更希望从这部剧里得到共鸣,而他们远在江浙的家乡人也会投以热切的关注。
《家在南三条》定位于南北商户在经营理念、思维方式、语言、生活习性上的戏剧冲突。来自南方人的个性冲击,恰恰表现了北方人的博大与包容。不管你来自浙江、福建还是河南,在这里都可以找到生存的空间,在南三条安心地扎下根。“我们去过全国的很多地方,为什么最终落在石家庄,就是因为石家庄人不排外。”如今已经事业有成的南方老板再次说起南三条,依然感慨颇多,这就是一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都市情感剧带给人们的真实共鸣。
今天的南三条,又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面临着又一次的升级改造。南三条周边,天滋嘉鲤、新源“NASA”等项目的崛起,都在预言南三条更加美好的明天。相信,在这个节点上推出的《家在南三条》,对于宣传推广南三条的商户形象、推广石家庄的城市形象,都会是一个积极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