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宝地”南三条
发布时间:2012-06-20 10:14:34 来源:《声屏之友》新都市周刊

南三条,一个曾经成批量培育“万元户”的风水宝地,如今又因为一部石家庄市委宣传部与石家庄广播电视台摄制的大型电视剧《家在南三条》,再次回到了全国人民的视野当中,这部首次由石家庄自主拍摄且反映石家庄地域文化特色的电视剧,势必再现当年南三条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的赫赫威名。

TIPS

我们为什么去南三条

1、东西全。在南三条,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买不到。缺什么了,在商场超市可能买不到,但在南三条基本都能找到。穿的、吃的、用的、看的应有尽有,百货、食品、日化、五金、鞋类、箱包、玩具、工艺饰品、文化用品、电子产品、图书音像等都可以找到。

2、价格低。南三条市场一般以批发为主营业务,同一件产品,在南三条可能就要比商场便宜多了,尤其是一些日化用品、家居用品、学习用品等更是便宜不少。

3、服务好。一说到价格便宜,许多人立马会联想到是不是质量有问题啊?在南三条买东西,只要你提出索要票据等,买方都会给你提供,一旦发生什么问题,您都可以享受到相关的服务。

4、地段优。这几年,正定小商品市场发展很火爆,但是从人气来看,相比南三条还是有些逊色。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地段。南三条位于石家庄市中心,交通便利,无论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到这里都比较方便。

5、开眼界。即使不买东西,许多人还是要去南三条逛逛。因为在南三条,你可以看到许多你不曾见到的东西。只是南三条的购物环境稍微差了一点儿,如果环境再改善一些,那去的人可能就更多了。

30 年前,迫于生计,一些人在南三条附近的天桥下摆起地摊儿做生意;

30 年间,“富甲天下”,天南海北的寻梦者在南三条缔造了无数财富神话;

30 年后,一部《家在南三条》又让我们重温财富与情感的情牵梦萦。

万元户的梦想在当时“瞬间”就实现

1986年10月,22岁的浙江义乌小伙子金芳龙,怀揣原本准备结婚用的3000 元钱,只身一人来到了石家庄。因为他听说,他们村里已经有很多老乡在石家庄的天桥市场发家成为万元户了。一到石家庄,他发现天桥市场挨着火车站,感觉商机很多。他把从义乌进来的百货、拉链、袜子、墨镜用塑料布一铺,一上午就卖完了。当天下午他就返回上海,再转到义乌,组织第二批货。两年后,天桥市场商户在政府的引导下,转到胜利路继续摆摊经营,几年下来靠着勤劳和浙商特有的经营头脑,金芳龙积累下了发展的资本。这个时候,桥东区将自发形成的天桥市场整体迁入与之毗邻的南三条胡同,并将市场正式命名为“石家庄市南三条市场”。越来越多来自南方及周边的商户云集于此。

金芳龙当时只想着成为万元户就回老家,没想到,后来越做越大了。要知道,在上世纪80 年代,成为万元户那是许多人的梦想,是富裕起来的标志。日后的金芳龙,成为了河北芳龙商贸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拥有了多家自营店和连锁店。

浪莎老总曾在南三条摆过地摊儿

今天,我们去逛南三条,左挑挑右捡捡,总想挑到价廉物美的商品,买什么、怎么买,完全由顾客说了算。可在上世纪80 年代,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当时的商品供应还是由卖方说了算,就算是来自家庭作坊的针线、纽扣、拉链等小工业品和农副产品,也还是受到热烈欢迎,可以说进什么卖什么,简直是供不应求。

金芳龙回忆起当年的地摊儿儿生涯不无感慨,他第一天的经营就出奇地好,一天下来,除去吃住和成本,赢利30 元,半个月货就卖完了,挣了400 余元———这在当时相当于金芳龙在义乌一年的收入……

因为东西便宜好卖,利润又高,吸引了不少人来这里投资创业,在石家庄扎根的金芳龙说,这其中就包括浪莎袜业现在的老总,他和金芳龙是老乡,在南三条一块儿摆过地摊儿,如今,二人都打拼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而南三条就是他们创业的摇篮。

挣到百万在南三条已经不算富了

金芳龙摆了一年多地摊儿后,逐步扩大的地摊儿市场迎来了“升级”和“正规化”,南三条胡同里出现了第一个营业大厅,每个商户都有了50 厘米宽、一米长的销售柜。

彼时的南三条,人声鼎沸,商品如山,操着南方口音的经销商家和夹杂着东北、陕西、山西地方口音的客户来到这里,就好像进了一个大熔炉,每个人都被市场的红火烘烤得浑身发热、脸庞通红。

南三条也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不久就成为了华北地区最大的日用商品批发市场。

金芳龙如今记得当时曾有个口号———“百万元不算富,千万元才叫富”。”金芳龙回忆,1990年左右,南三条市场与今日“南义乌”同时进入发展时期,曾经的地摊儿户都已拥有了百万资产,更多的人开始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因为南三条,从吃苦受罪到“吃香喝辣”

1963 年,王玉华从张家口来到石家庄。拉扯着四个孩子,仅靠丈夫六七十块钱的收入度日,谈何容易? 1965 年,王玉华在正东路饭店找到一份工作,她却强迫自己每天做两份工:早晨5 点到加工厂取肉,白天炸油条、卖肉,晚上给饮食公司磨豆浆,从晚8 点干到次日凌晨3 点,两份工作不分昼夜连着干,她每天的休息时间加起来不足两个小时。

1979 年,知道天桥要开市场,王玉华拿出家里积攒的一千块钱,又跟老家借了三百,就跟着一个做玩具生意的人,下了广州、汕头。人家不愿意带她,她就偷偷跟在后头。当时没本钱,坐火车都是买站票,一天两夜的路程,晚上困了就在车厢的过道上铺几张报纸……那时候,小车、小枪等儿童玩具,只有两三毛的本钱。从广州进货回来,她在天桥市场支一张折叠床,把麻包一铺,就戳起了一个摊位。玩具生意出奇的好:一包货进来,半个月就卖完了。她在南三条挣下了养家糊口的第一桶金。

1989 年,南三条建起市场营业大厅,王玉华毫不犹豫地拿出3000 块钱,在南厅买下一个好摊位。她没上过学,却认准了一句话:买卖差寸地,地方好,生意才会好。王玉华的四个儿女,如今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她说,在南三条卖了一辈子的玩具,等于把它从小看到大,“这里就是我的家,我离不开她。”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