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南三条》是继《汉正街》之后第二部以真实市场原名为剧名的电视连续剧。一个市场,能成就一部电视剧,这个市场的名气,在城市中的地位,可见一斑。有人说,它还原了南三条的发展史;也有人说这是一部商户的发家史、奋斗史;还有人说这是咱石家庄人的“家庭录像”。但毫无疑问,南三条市场的发展演进折射的正是石家庄包容、开放、奋进的城市气质,展现的正是石家庄市场和商业经济的发展脉络以及成长变迁。
陈余富:南三条,梦开始的地方
陈余富1995年从浙江台州老家来到石家庄时只有22岁,从那年起,他一个猛子扎进南三条,再没离开过,到现在已有17个年头。从当年摆摊的毛头小伙,做到如今的礼品生意河北区第一,用他的话讲,“这17年,在石家庄,在南三条,见证了市场成长,付出了青春,也收获了事业。”
南三条,对于今年39岁的陈余富来说,绝对是梦开始的地方。17年前,22岁的陈余富被舅舅从浙江台州老家带了出来,来到石家庄的南三条市场,开始了他的创业奋斗史。他说,当时的南三条还只是大棚市场,他就在大棚里摆摊,从义乌进些小工艺品来石家庄卖。住的是市场旁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平房,既睡觉又做饭,又当库房。后来慢慢做起来,有了自己的门脸,再后来,市场盖起了商城,自己也搬了进来。”对于这一段历史,陈余富笑称:“为石家庄付出了青春”。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如今,陈余富做礼品生意已经做成了河北区“老大”。
像陈余富这样的浙商,不仅在太和文化礼品城,在南三条的每个市场都有很多,如今,他们称自己为“新石家庄人”。“不仅户口在石家庄,家在石家庄,孩子在石家庄,一切社会关系都在石家庄,这么多年创下的东西也都在这儿了。”陈余富告诉记者,“已经习惯了这座城市,融入了这座城市,过年时回老家反而不习惯了。”
张黎明:伴随着南三条一起成长
在太和文化礼品城,无论是市场的商户,还是市场管理人员,远远地见到张黎明都笑着打招呼。他已经是这里的老商户了。
在南三条,张黎明属于来自石家庄本土的经营户,下过乡,在南三条摆过地摊。“我刚进南三条时,有很多商户还是在胡同里摆地摊,建了市场也是大棚式的,经营的商品也是很低档的。”
“市场一步步从初始走向辉煌,商品从低档走向品牌化,环境从路边摊到现代化卖场,市场成长、发展,也成就了我们。感谢南三条。”张黎明由衷地说。
南三条4次飞跃
南三条市场,诞生于1979年,前身只是一个“天桥市场”。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南三条市场—南三条小商品批发市场—南三条小商品城—中国南三条小商品城,名称的变化,见证着它的一次次飞跃。
1979年,借助交通便捷、客流集中的地域优势,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唯一通道处的天桥东侧自发形成了“天桥市场”。
1989年在天桥市场的基础上,通过政府投资、商户集资等方式,南三条市场从南三条胡同搬进拥有2200个摊位、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南三条小商品批发市场。
1992年,向阳路鞋市、正东路食品、阜康路针纺等几个初级专业市场,经过土地整合显现雏形,使“南三条”初具规模。这一年,市场成交额达到14.5亿元,跻身全国十大批发市场行列。
1998年南三条开始整体升级改造。太和文化礼品城、太和日化城、新源发小商品特色市场、建国食品城、东方文化商品市场、现代小商品城等25座大型专业现代化商城陆续拔地而起。南三条成为当时仅次于义乌的第二大小商品市场。
进入新世纪,南三条借力政府的改造升级亮点工程完成了第四次飞跃。伴随乐汇城商业综合体项目的开业,以及改造升级工程的逐渐完工,南三条将形成集购物、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中心商业区,商品辐射“三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