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桥市场”到“石家庄南三条”再到“中国南三条”,随着称谓的变化,南三条也向世人展示着自身的变化。(资料片)
近日,记者走进南三条市场,走访多位商户,倾听南三条的故事,回望南三条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的足迹,感受石家庄接纳来自四面八方建设者的宽广胸怀。
“货担帮”自发形成“天桥市场”
“我是听老乡介绍来的石家庄,那时候,四面八方的很多商人都会集到了石家庄。当然,他们也都在石家庄收获了财富。”来自安徽的商户程祎说。
在南三条市场经营厨具生意的孙同海,是在石家庄长大的本地人,他有幸见证了南三条的发展历程。“最早的时候,我和妻子还在天桥下卖过鞋垫呢,就是当年的‘货担帮’。”他说,南三条的前身就是位于火车站与汽车站附近的天桥市场。
当时,石家庄交通十分方便,很多外地人都要到这里转车,借助便捷的交通、集中的客流,石家庄人率先在城市的黄金地段——正东路和京广铁路的露天天桥下,开始了“以桥为市、以地为铺、一副货担、赚取微利”的民间小商品交易活动,形成了名副其实的“货担帮”。随后,操着南腔北调的各地商人陆续开始聚集在这里,并自发形成了集市。
“我是听老乡介绍来到石家庄的,那时候,来自四面八方的很多商人都会集到这里。当然,他们也都在石家庄收获了财富。”来自安徽的商户程祎说,1987年9月,听了老乡的介绍,他带着80元钱和3000支毛笔只身一人来到了石家庄,发现在正东路、阜康路等附近的道路胡同内,有一个自发的市场。市场上有卖衣服的、卖化妆品的、卖玩具的,还有卖小百货的……商品种类齐全,而且,大家的生意也都做得不错。
“那时,人们都是就地摆摊,根本没有规范的管理。每天,天刚蒙蒙亮,就得赶去占地方,直到天黑才收摊。回到租住的小屋,还要对采购来的半成品进行加工,有的时候,一天也就睡上三四个小时。”程祎说,当时,他只做毛笔批发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上数千元。
太和文化礼品城市场部经理臧单单说,上世纪80年代初,南方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经销商们把南方的日用小商品,不断运往华北、东北市场销售,石家庄因处燕晋咽喉,路通九衢,迅速成为辐射西北、华北、东北的重要市场。短短几年时间,天桥市场已从天桥附近区域开始向周边胡同扩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商品集散地,更被称作“石家庄第一大工业品集市”。
“南三条市场”正式定名
“那时候的摊位大点的1米5长,小点的也就1米长,宽都是50厘米。摊位里面的地方非常小,两个人在里面站着转身都困难,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销售量,每天,这里都是人声鼎沸。”来自定州的商户张跃辉说。
随着天桥市场的不断扩展,自发市场表现出来的管理混乱、无序发展和交通堵塞等社会问题日趋凸显,政府部门逐渐开始介入管理和引导,并将市场整体迁入与之毗邻的南三条胡同,正式定名为“南三条市场”。
摆了近两年地摊后,程祎终于迎来了地摊市场的“升级”和“正规化”。1989年,政府部门根据市场发展形势,通过政府投资、商户集资等方式,开发建成了面积达10600平方米,拥有2200个摊位,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南三条小商品批发大厅,完成了从天桥马路市场到有固定经营场所的第一次飞跃。
“这之后,我们这些商户就有了一个宽约50厘米、长约1米的摊位,我也从原来单一的毛笔经营逐渐开始向宣纸、染料等绘画用品扩展。”程祎说,那时候,南三条依旧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以至小小的摊位都变成了“抢手货”。“在1993年的时候,摊位的最低出让价格就达到了三四万元,位置好的甚至能达到10万元。”
定州的张跃辉也在这个时候来到了南三条,租下一个摊位销售体育用品。“那时候的摊位大点的1米5长,小点的也就1米长,宽都是50厘米。摊位里面的地方非常小,两个人在里面站着转身都困难,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销售量,每天,这里都是人声鼎沸。”当时,市场布置还是比较随意,并没有进行归类划分,过来批货的人都是现找自己需要的商品。定好货物,无论金额大小,都得现金结算。“那个时候,人们还不知道银行卡是什么东西呢,来进货都得带着现金。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形,感觉就是一个大棚式的集贸市场。”
市场引来更多淘金者
“我曾考察过很多地方,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石家庄南三条,而且实践证明,我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来自保定的商户张爱伏说。
1999年,林青从福建老家带着茶叶来到了南三条,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在这里创下了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那个时候,市场内的商品已经不再是单一的针头线脑等日用小商品,针纺、五金电料、食品、鞋类等多种商品纷纷加盟其中,商品品种日益丰富起来。”林青说,听先来的老乡说,市场内的商品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变得丰富起来了。
为应对市场需求,上世纪90年代初,政府部门又把南三条综合市场分行划市,建立了多个专业市场,从而使南三条跻身全国十大批发市场,完成了由单一经营场所到若干个专业市场的飞跃。1998年,政府部门又做出了“建设一个环境优美、道路畅通、功能划细、行业划专、设施齐全、经营便利的集商贸、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具有现代风格的中国北方最大的小商品贸易基地”的南三条市场五年整体升级改造规划。先后吸引18亿元资金投入市场升级改造,相继建成20余座现代化的大型商城,让南三条市场完成了由简易、低档的大棚式集贸市场向现代化、规范化大型专业商城的飞跃。
“大约来石家庄一年后,我就从简易集贸市场搬进了建国食品城东院。在那里干了7年后,又搬到了如今的乐模商场,经营方式也开始由原来的只做批发,转成了零售、批发同时进行。”林青说,他有幸见证了南三条市场由大棚式集贸市场向现代化大型专业商城的发展过程。“一个自发的胡同市场,居然能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一个个现代化的大型专业商城,别说别人感觉传奇了,就连我们亲身经历过的人,有时回忆起来,也觉得挺不可思议的。”
随着市场的一步步发展,南三条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慕名来这里“淘金”。来自保定的商户张爱伏说,她2008年来南三条的时候,市场已经基本成熟了,她相信靠着“南三条”的名义,能够收获事业上的成功。“我曾考察过很多地方,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石家庄南三条,而且实践证明,我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年轻小伙黄伟广也非常看好南三条的巨大发展前景,2006年,他从北京来这里创办了晨光文具石家庄营销中心。“当时,在很多人心中,南三条市场已逐渐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品牌,选择这里,对自己产品的销售、推广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黄伟广说,正是因为南三条巨大的市场潜力,让很多人选择了这里。
名优商品在市场唱起主角
“如今的南三条市场,已经在品牌经营、专业分工等方面发生飞跃,较之市场建立初期已经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低质低价被摒弃,上千种国内外知名品牌总代理聚集南三条。”来自福建的商户刘朝液说。
6月12日8时,记者漫步在南三条的街头,发现商城此时已经开门营业。街上,车流如梭,人潮涌动,财富、商机遍布于各个角落。
多年来,从“天桥市场”到“石家庄南三条”再到“中国南三条”,这个市场随着称谓的变化向世人展示着南三条自身的变化。“如今的南三条市场,已经在品牌经营、专业分工等方面发生飞跃,较之市场建立初期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低质低价被摒弃,上千种国内外知名品牌总代理聚集南三条。”来自福建的商户刘朝液说。
市场的洗礼、消费者的需求使得商户自主上品牌。“上品牌是市场逼的,因为随着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只有品牌的东西才能长久。”在南三条经营多年礼品生意的张黎明说,最初的一些家居饰品没有标签、产地,商品缺乏质量保证,自己向批发商介绍产品时其实心里也没底。现在不一样了,他店铺内经营的全部都是品牌商品,自己心里也非常踏实。
而品牌商品的代理也前所未有地激发了商户们的服务意识。“品牌商品都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像购买网球等专业健身器材的消费者素质也都很高,所以要求销售人员也要有相应的专业水平。我店内的销售人员都得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如果自己都对所售商品不了解,那如何能为客户更好地介绍产品、提供服务呢!”张跃辉说,现在除了已经稳定的批发客户群,市场内的很多销售都是面向终端客户的,所以,商户们也越来越重视售后服务了。“能在南三条起步、发展,并持续经营下来的商户们,都知道的一个基本生存法则就是坚守诚信,只有坚守诚信市场才会越做越大。”
“假冒伪劣无处藏身,名优商品频频进入,这不仅是商户的追求也是市场运行的规律。实践中,商户们也都深深体会到品牌带来的信誉,带来的旺盛生命力。”臧单单说。
期待这张城市名片更靓
“南三条是我们城市的一张名片,它的持续发展和繁荣,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扶持和引导。”来自石家庄本地的商户孙同海说。
南三条市场借助于石家庄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条件,加之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和管理,迅速发展起来。近年来,南三条市场多次荣获“全国百强工业品交易市场第二名”、“全国三大工业品交易市场”、“中国(首选)十佳工业品专业市场”、“全国十大商品交易市场”、“中国品牌市场基地”、“中国商品交易市场最具影响力奖”等国家级荣誉。
目前,南三条市场已发展成为占地800亩,营业面积78万平方米,拥有太和文化礼品城、华北箱包城、太和日化城、新源发商贸城、江信针织城、东方文化商品城、现代床品百货城等25座大型专业商城。市场经营户1.2万户,从业人员3万余人,日客流量20万人次,上市商品包括针织、百货、食品、日化、五金、鞋类、箱包、玩具、工艺饰品、文化用品等十二大行市,近百万个花色品种,商品辐射西北、东北、华北等广大地区。
南三条市场的持续繁荣和发展,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桥东区乃至石家庄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还带动了周边房地产开发、租赁经营、商品加工、仓储、运输、餐饮、住宿、金融、通讯、信息等行业的发展壮大。
“南三条是我们城市的一张名片,它的持续发展和繁荣,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扶持和引导。”孙同海说,当然,市场的发展和繁荣,更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扶持和引导。“作为石家庄本地人,我为南三条的发展和繁荣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我更期待着南三条能向国际化大市场迈进,期待着我们南三条这张城市名片越来越靓。”
“虽然我是从外地来南三条经商的,但来石家庄这20多年,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石家庄的宽容和包容,石家庄始终以宽广的胸怀接纳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程祎说,近两年,石家庄在优化发展环境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政府部门一直在努力把石家庄打造成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热土和创业家园,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和服务,让他们外来者也在石家庄找到了“家”的感觉。“作为外来的经商者,我们同样希望南三条能越来越繁荣,石家庄能越建越好。” 本报记者 祁鹏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