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演员照样气场十足
小演员也出彩
打酱油,网络用语,意为“路过”,此处指在剧中客串角色。从某种角度讲,正是这700多名只有几句台词的群众演员的精彩客串、本色演出,成就了《家在南三条》的真实和“接地气”。
撰文、编辑 胡献章 美编 莉芳
记者拨通《家在南三条》中饰演旺盛公司赵会计的赵志君老师的电话时,正在上海参加兰晓龙新戏拍摄的他显然有点意外,“在那部戏里我只是个龙套”,赵志君老师谦虚的说。
对于自己的角色,他没有多说,但聊起他在这部戏中担任的负责群众演员的副导演的工作时,他却跟记者聊了很多……因为对于这部《家在南三条》来说,参与演出的700多名只有几句台词,甚至只是露个脸的“客串”演员是一个不得不说的闪光点。
“打酱油”也出彩
著名的斯坦尼斯拉斯有名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在这部《家在南三条》里,很多客串角色的非专业演员,甚至可以抢去主角的风头。
比如在剧中饰演段大个儿的石家庄电视台广告部主任段杨,就是因为他生活中自带的喜感被李三林导演一眼看中,又在本剧的剧务主任、执行制片、外联主任等职务之外,在戏中多了个“兼职”——保安队长。
段大个儿在剧中虽然戏份不多,但却非常出彩。从刚一出场他拿着手电筒正好撞见汪亦良行为不良,到他给新保安们很严肃的训话,然后再留下汪子翰很有喜感的谈话……都很有戏。
说起段大个儿这个角色的喜感,段杨说自己生活之中就是这样,跟身边的朋友们一起,总是能把气氛搞得很轻松愉快。他的本色演出,再加上李三林导演又给他设计了一个更有特点的发型,懂得人情世故混得很圆滑的保安队长形象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荧屏上了。
“打酱油”有气场
像“段大个”这样的精彩角色在剧中其实很多。
比如有一场南三条小商贩退货的戏,原来的演员演了好几次都不能让人满意,这时在旁边看热闹的真正的来进货的一位观众看不下去了,自告奋勇要演这个角色。结果一条就完成,导演非常满意,而这位当时甚至没留下姓名的群众演员的精彩表演也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本报前任副总编张泽军,当时也受邀在剧中饰演一位投资商。开拍之前,他还有点紧张,生怕记不住台词,但导演告诉他拿出平时开会时的感觉就可以后,他只拍了三条就完美通过。
还有河北电视台主持人狄晓伟,在剧中客串旺盛公司合作伙伴,给剧中增添了一个有看点的角色;石家庄球迷协会的祁哥出演的街头闹事那场戏,让段杨现在还记忆犹新,电话里他还不忘叮嘱记者,祁是祁连山的祁;饰赵子琪妹妹简儿的田子丫,当时还是在校小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演戏,但导演直夸奖她很有悟性;还有在剧中饰卖红薯男孩的牛一凡,当时还是在读的高三学生,他更是因临时客串演员而喜欢上表演,高考时报考了影视学院……
“打酱油”不容易
谈起当时拍戏时的情形,赵志君老师笑说“当时可把我给累坏了”,已经年近60的他,当时不但在剧中出演角色,更是担起了负责群众演员的副导演这一常由年轻人承担的职务,正像他自己说的,到后来“演戏成了副业,负责群众演员的副导演倒成了主业”。正因为他跟群众演员们接触多,所以更熟悉他们的辛苦和不易。
“群众演员们不容易”,赵老师说,“有时一等就是一天,只为拍一条戏,吃的是盒饭,有时在等场时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大家都是站着。他们很辛苦,但他们都特别认真,招之即来,来之能战,导演特别高兴,也特别让人感动。”
后记 “客串”的是“主人”
赵志君老师说他当时接到邀他在剧中饰演个角色的电话时,正在内蒙参与一部戏的拍摄,他听说是关于南三条的戏,马上以最快的速度赶了回来。
“我就是土生土长的石家庄休门人,我就是在南三条那一块长大的”,赵老师说。其实,很多参演的群众演员,差不多跟赵志君老师有着一样的情怀。
赵志君老师说那时很多群众演员根本不是为了挣钱,很多人从桥东赶到桥西,都是开自己的车去,他们是因为喜欢,是为了也能参与到这部跟自己的城市有关的戏中来。
从头到尾参与了这部戏的段杨也深有感触地说:“人们参与这部戏最大的心态,是因为这部戏跟石家庄有关。人们想的是只要演石家庄人,我就来,大部分的人根本不是为了钱。”
其实,对于这部《家在南三条》,“客串”倒正是一种“主人”精神的体现。
因为喜欢这座城市,因为知道自己是“主人”,所以才会不计较酬劳多少,不计较拍戏多辛苦,不计较花费自己的时间精力……
也正是因为有如此多的“客串”演员和“龙套”演员,才让这部戏有了更多的石家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