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市自2011年以来连续六次入选全国十大幸福城市。
《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是自2006年开始,连续9年对全国104个城市、300个县、10万个家庭的幸福感进行调查。值得一提的是,这项调查活动以民生调查为核心,调查内容包括百姓消费投资及预期、百姓对各项改革举措的期待、民生主要困难,以及居民幸福感等。因此,透过CCTV《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的幸福感调查,可以从中探寻石家庄多次荣登幸福榜的答案。
幸福与生活息息相关
到底什么是幸福?
是生活的环境优美安全、是工资能买得起房、是去政府机关办事门好进脸好看……关于幸福的理解,生活在石家庄市的1000多万百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汇集到市委、市政府的工作“盘子里”,就是解决民生需求,将“建设幸福石家庄”作为自己的目标,让大家在这座城市里过得更舒坦。
如果对于幸福的评判需要一个客观可测量的标准,那么石家庄市过去几年的发展可谓辉煌。通过深入实施中东西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工业强市,实施项目攻坚年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努力推进省会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绿色崛起,全市经济在极其复杂困难的形势下走出了一条上升曲线,进入了增速换挡、质量上升的关键阶段,迎来了以运行总体平稳、结构不断优化、动力日益强劲等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新常态。从2010年到2014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从3400亿元增至2014年的5100亿元,全部财政收入从387.9亿元增至681.3亿元,石家庄正向着大省省会全力迈进。
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发展红利得以更多地向民生倾斜。仅2014年,全市民生支出447.4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9.4%。
家住裕西公园附近的李大妈来到园内的“你好广场”,做完热身后,将大棉袄脱下来挂在了广场边的不锈钢衣帽架上,又轻装上阵,“以前都把衣服搭在石头上,不仅容易沾土还影响别人,现在终于有地儿挂了。”2014年,我市对30座公园广场进行升级改造,街边也新增了不少绿地游园。大动作、大手笔之下的石家庄,实现了环境的升级,更实现了市民幸福的“升级”。
“没想到第一次申请就分到了自己满意的房源,今后我们一家三口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34岁的冯斌2014年8月5日终于在红河小区分到了一套公共保障房。去年,我市分批次分配了集中建设的红河小区、商品房配建的恒大雅苑及其他小区清退腾空的房源,共计4000余套——关乎民生的举措,让更多外来务工、新就业职工、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解决了安居问题。
“俺们这深山村里再也不用到邻村拉水了。”灵寿县砂子洞村村民侯明亮拧开新接通的水龙头,清水哗哗流出,脸上满是兴奋。2014年,我市全年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新建联村水厂18处,单村供水工程210处,解决了310个村、5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2014年,全市共资助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9446人次(春季学期10718人次,秋季学期18728人次),累计发放专项补助资金2061.339万元,山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全面落实。
对于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市民而言,“幸福之城”就归结于这些看起来细碎而又幸福的感受。
幸福与城市紧密相连
幸福感还让城市与市民紧紧地连在一起,使经济社会发展与市民日常生活紧紧贴在一起。
去年9月23日,省会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消息如春雷般激荡着广大市民的心:撤销桥东区,所辖范围分别划入桥西区、长安区,藁城、鹿泉、栾城三个县(市)转为区。对于新区划,广大市民充满期冀。“这次几个县(市)变成了区,大城梦已经越来越近了。”市民张民说。市辖区面积从500多平方公里增加到2206平方公里,扩容了城市,也扩容了无数新老石家庄人的梦想。
幸福是体验,更是每一双手的共同创造。
有工作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去年我市强力推动项目建设,全市亿元以上在建项目达到889个,油品升级改造、常山生化肝素钠、君乐宝婴幼儿配方奶粉等48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一个个新公司的大门向石家庄人敞开,为石家庄创造了一个个新的就业岗位,实现了推动经济发展与解决就业的完美结合。
与直接就业相比,创业不仅有利于实现自身就业,还可创造就业岗位,具有倍增效应。
在校大学生李海洋家境贫困,从手机贴膜到出售手机卡、到开设快递店,一路砥砺前行,最后拥有百万财富;河北师范大学毕业的陈战品尝到了创业之初的惊喜和创业失败后的痛苦与迷惘,参加就业部门举办的SYB创业培训,成立“石家庄起跑线婴幼儿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如今年收入近100万元;鹿泉区谷家峪的谷成铜,在创业专家指导帮助下利用当地资源种植香椿,现在年收入达200万元,并带动600多户种植香椿5000多亩,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万多元。
李海洋、陈战、谷成铜是无数石家庄人的缩影。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石家庄,创造的力量让这座城市的“幸福”彰显得更具张力。数据显示,近三年以来,我市有10万名草根老板创业成功,直接和间接带动28.6万人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