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楼小试发酵间,4台振荡培养箱正在以稳定的频率左右摆动,箱体内装着发酵液的培养瓶随着晃动划出均匀的弧线。
“发酵液中培育的是啶南平A高产菌株,它是生产双丙环虫酯的重要菌株,是我们和华北制药爱诺公司一起培育的。”河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罗都强说,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效低毒杀虫剂,双丙环虫酯自上市以来便以其独特的杀虫机理和卓越的性能,在农业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拥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由于啶南平A原产菌株发酵产量低,且我国至今没有自主研发的高产菌株,该杀虫剂的生产销售几乎全部被国外企业垄断。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让双丙环虫酯实现国产化,河北大学与华北制药爱诺公司联合申报了石家庄市驻冀高校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探索啶南平A高产菌株的培育,啶南平A细胞工厂的构建,以及啶南平A高产菌株发酵参数、产物分离和制剂工艺的开发和优化,最终完成吨级规模放大示范生产。
“菌株是生物医药领域的关键原材料,被称为生物医药的‘芯片’。双丙环虫酯主要通过啶南平A原产菌株的发酵和化学衍生化进行生产,所以培育菌株是我们研发的第一步。”罗都强告诉记者,他们组建了50余人的研发团队,搭建了小试平台,全力展开研发。最初,研发人员采用了固体发酵的方式培育菌株,结果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无法处置的物质,无法用于工业化生产。为此,研发人员不断实验,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将固体发酵改为液体发酵,成功培育出了可用于工业化生产的菌株。
在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楼检测室内,研发人员利用液相质谱联用仪正在对刚取出来的一瓶发酵液进行啶南平A含量检测。“1升发酵液含1克多啶南平A,又提升了!”听到检测结果,罗都强十分开心。他说,研发最初阶段,1升发酵液中只能培育出0.003克啶南平A,经过研发人员不断优化工艺,最终使1升发酵液的啶南平A含量达到1克左右。
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罗都强立刻给华北制药爱诺公司的研发总监赵学强打去了电话,听到这个消息,赵学强也十分高兴。“这个含量值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意味着我们距离双丙环虫酯的生产又近了一步。”他说,等到河北大学小试平台培育的高产菌株稳定后,就会在公司进行逐级中试生产放大,最后实现投产上市。
赵学强说,华北制药爱诺公司从事农兽药生产销售多年,生产设备设施完善,而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合成生物学方面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双方开展深度合作,将实现关键化合物中间体的制备,协助公司完成相应药品生产,从而丰富企业产品类型,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从“双向奔赴”到“双向赋能”,借助石家庄市驻冀高校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石家庄将企业的需求“带出去”,将高校研发团队“请进来”,企业与高校携手合作,让技术转化周期大大缩短,加速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企业生产线的步伐。(来源:石家庄日报 记者 李莉雅)

编辑:马蕾
责编:韩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