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四五” 奋进石家庄 | 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石家庄全力打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发布时间:2025-11-11 06:54:41 来源:无线石家庄

在石家庄市荷园路小学阅读角,老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思维潜能,将优质教育理念融入日常。(资料图)

教育是一座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石,是衡量民生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志。

扶持创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不断满足群众对优质普惠学前教育的需求;开展石家庄市小学生暑期免费托管服务,切实破解小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持续新建、改扩建学校,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深化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全面推行招生平台一站式招生……

“十四五”以来,石家庄市在教育领域持续发力,以一系列务实举措回应群众关切。五年来,全市教育系统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石家庄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底色更加鲜亮。

推进“阳光招生”

筑牢教育公平基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而入学公平是整个教育链条起点上的公平。

为落实国务院高效办成“教育入学一件事”和教育部义务教育“阳光招生”行动要求,“十四五”期间,石家庄建设完善了招生服务平台,打通了户籍、房产、居住证等信息线上核验,实现了义务教育招生录取全流程“一网通办”,全过程可追溯监督。

每到招生期间,石家庄市民办小学、民办初中电脑随机派位工作在17个县(市、区)同时进行,在公证机构、纪委监委、两代表一委员、中小学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的共同见证下,派位过程全程录像,确保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石家庄市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除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以及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依规调剂的学生外,各公办义务教育学校严格执行“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的政策。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坚持“公民同步、属地负责、计划管理、随机派位、稳定有序”的原则,采取电脑随机派位方式确定录取结果。

为守好教育公平底线,石家庄市还加强了招生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严格入学程序,严明工作纪律,坚决贯彻“公民同招”要求,执行义务教育“阳光招生”,推行招生平台一站式办理,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暗箱操作”“掐尖招生”,以及各类跟招生入学挂钩、关联收费等违法违规现象。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推进区域内户籍、居住证、房产等入学相关信息互通共享,加快实现报名、材料审核、录取“线上一网通办”,全面推行平台一站式招生,推进“线下只进一门”,提升了线下办理服务水平。

“线上一网通办”让家长们切实感受到了便利,减少了线下不必要的奔波和等待时间,孩子上学报名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报名流程简化,招生效率提高,在源头上保障了入学的公平性。

做实教育惠民暖心事

彰显民生服务温度

拉弓射箭时的专注眼神、绿茵场上奔跑的矫健身影、陶泥绽放指尖的童真创意、图书角里此起彼伏的琅琅书声……虽然是在暑假中,但石家庄小学校内仍然是一派热闹的景象。

2022年起,石家庄市在小学生课后托管服务基础上,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小学生暑期免费托管服务,自此,暑期免费托管成为石家庄市小学生家长暑期“孩子去哪儿”问题的托底答案。从有时间限制到提供午餐午休,从只有本地孩子才能参加,到外县市探亲孩子也能参加,几年来,小学生暑期免费托管服务不断回应社会需求,解决了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

暑期托管不仅仅是简单的“看孩子”,更是让孩子们在假期中收获知识、快乐成长的有益探索。各托管学校结合自身特色,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涵盖科技、体育、艺术、传统文化等多个领域,满足了学生多样化需求,让“学有所乐”成为假期常态。

顺应民生需求、办好民生实事,只有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才能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十四五”期间,石家庄市持续扩充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努力推动“幼有所育”向“幼有优育”转变。

通过“优质办园有奖补、幼儿家庭分段补”的“双补”举措,石家庄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和幼儿家庭进行补贴,既减轻了家长的负担,也让民办幼儿园可以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办园条件,购置玩教具、提高教师待遇、开展教师培训等,办园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升,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普惠学前教育服务的需求,对“幼有优育”的美好期待。

截至目前,石家庄已连续10年将创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列入民生实事,扶持创建完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863所,提供普惠学位10.22万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1.96%。今年,石家庄已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扶持创建普惠性民办园57所,提供普惠性学位1.05万余个。

扩充优质教育资源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今年秋季新学期,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铭德校区、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太平河东校区和西校区、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弘真校区等一批新建学校陆续投入使用,全市教育资源布局注入了新活力,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充,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四五”期间,石家庄市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在二环外、六大片区规划新建、配建学校,努力提升教育设施空间布局与城市发展、人口变化的匹配度。石家庄市还将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写入民生工程,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扩容提质,着力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为学生们提供更加舒适、现代化的学习环境。

在石家庄市新乐市新兴路小学,一栋红黄相间、崭新的五层双面教学楼格外醒目。“我们搬进这栋新教学楼已经两年多,改建前的教学楼只是一栋三层的单面教学楼,新教学楼整体使用面积扩大了近三倍。现在,每个班级都配备了一体化教学设备和自动直饮水机,每层教学区均单独开设心理辅导室,规划新建了15个功能室。”新兴路小学校长贾建辉告诉记者,改建前的学校只能接收东名村一个村子里的学生,新教学楼投入使用后,新增了300个学位,招生范围扩大到了附近住宅区所有的适龄学生,满足了周边区域适龄儿童的上学需求。

不断扩充的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十四五”期间,石家庄还持续深化学区管理制改革,以强校带弱校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通过实施学区管理制,一批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共享教学资源、管理经验和师资力量,着力提升了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在学区管理制的推动下,薄弱学校得到了快速成长,不仅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改善,更在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提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深化“五育融合”实践

“十四五”以来,石家庄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五育融合”育人新生态,努力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推动校园体育、美育浸润、劳动实践等教育工作,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书写起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

“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全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十四五”期间,一大批国家级教育改革试点纷纷落户石家庄,石家庄厚植育人沃土,积极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新生态。

石家庄市创新推行“5+2+N”服务模式,即每周5天、每天至少2小时,“一校一品”开设N种课后服务课程。全市中小学校积极构建“基础托管+素质拓展”双轨服务体系,开发出了科技创新、劳动实践、非遗传承等百余种特色课程,以“五育融合”构建学生成长新生态。

全市教育系统突破校内校外壁垒,建立“校内教师+专业人士+志愿者”多元师资体系,动员7.2万名在职教师,聘请专业人士100余人,引进文体工作者、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社会各界热心人士300余人参与素质教育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注入多元活力。

2025“东润杯”全国青少年足球总决赛上,石家庄二中实验学校男子足球队勇夺全国总冠军,用绿茵场上的荣耀续写了石家庄校园体育的新辉煌。

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展演活动中,石家庄市明珠花苑小学选送的戏曲联唱《粉墨华章》从全国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得“小梅花”荣誉称号。

今年4月,全国中小学生艺术节展演舞台上,石家庄市东马路小学管乐团凭借精湛绝伦的技艺,在器乐类比赛中斩获一等奖,实现了河北省中小学生在该艺术项目上的突破。

…………

这些丰硕成果,正是石家庄市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五育融合”实践,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生动缩影。

从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特殊教育适宜融合,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普通高中的多样特色,再到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石家庄市正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新画卷已在眼前徐徐展开。

记者手记:

“变化”与“实在”

走访石家庄教育一线,最直观的感受是“变化”与“实在”,教育惠民的触角正延伸至每个角落。

“阳光招生”打破信息壁垒,公证监督下的随机派位让入学公平看得见;扶持创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让更多家庭享受到普惠的学前教育;学区制改革以强带弱,让优质教育惠及更多孩子;“五育融合”结出硕果,全国冠军、戏曲“小梅花”等一个个奖项彰显石家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力。

石家庄用一个个民生“实招”,将“学有所教”的承诺升级为“学有优教”的实践。这幅教育新图景,既有政策的力度,更有民生的温度,正为城市未来积蓄着源源不断的力量。(来源:石家庄日报)

编辑:吴楠

责编:韩巍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