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精神,应该在家乡的热土上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这是无极县共产党员李庆雪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近年来,李庆雪致力于挖掘整理进藏先遣连党代表总指挥李狄三烈士的英雄事迹,从收集史料到纠正谬误,从组织学习到推动基地建设、奔走宣讲,让英雄的故事走出历史、走进人心,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题材。
深挖“宝藏”——
让英雄事迹“活”起来
“英雄不能被遗忘,他们的故事更不能有偏差。”这是李庆雪开展工作的初心。
李狄三1914年3月出生于无极县里城道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6月,转入贺龙领导的八路军120师,先后担任排长、连指导员、团保卫股干事。在解放战争中,李狄三随军转战陕、甘、宁、青等地,1949年9月随军进驻新疆。他身经百战,9次负伤,3次荣立一等功。1950年8月,他率领进藏先遣连挺进藏北阿里地区,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把五星红旗插到了藏北高原。1951年5月28日,李狄三光荣殉职,年仅37岁,被战友们誉为“阿里雄鹰”。
李庆雪不仅和李狄三烈士的母亲同村同宗,又是烈士后人的亲属。2020年,李庆雪在县教育局办公室从事党建宣传工作,在一次和同乡的聊天中,他受到启发,认为应该让英雄的精神发扬光大。从此,他像一名“红色侦探”,四处奔波、多方寻访,从散落的史料中挖掘烈士事迹。
在奔走中,李庆雪找到了李狄三在抗战时期的日记本信息,填补了烈士早期革命经历的史料空白;接着又查到了两封藏在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里的珍贵信件,是李狄三在藏文纸上写给阿里地方政府官员的亲笔信,收信方分别是阿里噶本政府首领和阿里噶本政府代表,成为研究进藏先遣连历史的重要实物证据。
更让人敬佩的是,为了搜集更多珍贵资料,李庆雪自掏腰包,先后前往成都、林芝、拉萨、北京、惠州、福州等地,登门拜访当年与先遣连有关的老领导、老战士及其家属,一点点搜集、整理那些散落在民间的历史记忆。
搭建平台——
让红色基因“传”下去
“光有史料还不够,得让大家能看到、能学到。”在挖掘史料的同时,李庆雪积极搭建学习平台,让红色资源变成群众触手可及的“精神食粮”。
他牵头联系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从而使学院开始组织西藏班学生前往无极李狄三公园、李狄三同志事迹展室开展参观学习活动,让学生们了解李狄三烈士进藏的故事。2023年,协助联系无极县和由先遣连发展而来的新疆军区某合成团、先遣连驻扎地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三地通过视频连线,共同缅怀先遣连烈士,并为李狄三烈士雕像揭幕,促成了一场跨越千里的“云纪念”。
在校园,李庆雪更是把英雄故事变成了“活教材”。他为无极县里城道小学的情景剧《雪殇》撰写解说词,还参与了无极县第二中学大型音乐舞蹈组歌《英雄的足迹—李狄三之歌》的创作,让红色基因悄然融入了他们的成长。
“要让英雄精神有个‘家’,让群众有个缅怀学习的地方。” 这是李庆雪多年的心愿。为了打造李狄三烈士相关的红色教育基地,他多方奔走协调,从文字材料到展陈设计,从提案建议到推动落地,都倾尽心血。如今,走进李狄三公园,英雄的事迹通过墙绘、道旗等形式随处可见;走进事迹展室,珍贵的史料、生动的讲解,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感受到先遣连的“高原精神”。
奔走宣讲——
让英雄精神“亮”起来
“英雄的故事,要讲给更多人听;英雄的精神,要传到更远的地方。”作为李狄三事迹的“义务宣讲员”,李庆雪的足迹遍布各地,近百场宣讲报告,让先遣连的故事走进了党政机关、学校、部队、企业,走进了无数人的心里。
为了让英雄故事通过更多渠道传播,李庆雪还积极参与媒体创作。2024年5月,他受央视6集纪录片《英雄先遣连》剧组邀请,重走当年先遣连进藏的路线,为剧组提供史料支持、讲述历史细节。期间,他还协助了西藏广播电视台《老西藏》栏目拍摄。2024年秋,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公众号根据李庆雪讲述李狄三英雄故事制作了4集短视频,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李狄三、了解进藏先遣连。
“74年过去了,进藏先遣连的先辈们为西藏的和平解放献出青春乃至生命,作为英雄家乡的人民,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总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李庆雪说,作为一名党员,为传承红色精神出一份力,是自己的责任,也是自己的光荣。(来源:石家庄日报 记者 张静雯)
编辑:马蕾
责编:韩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