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行唐县西城仔村农民运用“村校”学来的技术,采摘“蔬菜皇后”红薯叶。记者 张晓峰 摄
初秋时节,行唐县东安太庄村的红薯田里,连片的薯叶在微风中泛起绿浪。“有了‘村校’这个平台,我们不光学会了红薯种植的门道,还搭上了科研院所和市场资源的线。”薯你好(行唐)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钱利伟指着长势喜人的薯田告诉记者,不到5年的时间,基地的红薯种植面积从800亩扩到了5000亩,带动当地群众约1500人就业。
“村校”开办后,成了钱利伟最可靠的智囊库:技术上卡了壳、销售上遇了坎,总有老师及时来支招,帮着把难题一一解开。这是行唐县开展“乡村新型农民夜校”(当地群众习惯称为“村校”)活动的一个生动缩影。
为提升农村群众综合素质,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行唐县立足农业大县实际,聚焦群众生产生活特点,从需求出发,创新开办“乡村新型农民夜校”。以“党员干部带头讲、专家技术人员现场讲、致富带头人示范讲”的“三讲”模式,聚焦“学政策法规、学实用技术、学致富经验”的“三学”目标,以灵活的活动内容、时间安排、活动地点,让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让惠民政策直抵人心,让文体活动激发乡村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智慧动能”,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之为“村校”。
政策入心 架起惠民“连心桥”
“真没想到‘村校’讲的救助政策这么快就落了地!”行唐县上方镇侯阳关村村民尤大姐拿着刚收到的1万元农村妇女“两癌”救助金,眼里闪着泪光。2024年罹患乳腺癌后,这个家庭一度陷入困境。在“村校”政策宣讲会上了解到救助政策后,按照讲解的内容准备材料,很快便通过了审核。
“种一亩地领多少补贴、申请需要啥手续”“‘两癌’救助申请流程是什么”……在行唐县,“村校”成为不少村民了解政策法规的好去处。课堂上拉家常般的通俗语言,更是让政策从“纸上”走到“群众身边”。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行唐县农村人口占比高、农民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传统培训存在“形式老化、功能虚化、效果弱化”问题:互动性不强,听课者被动接受;吸引力不足,农民不愿来;内容枯燥。
如何通过“村校”把党的创新理论落实到基层,让党的各种惠民政策直抵人心,让农民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振兴先振心,通过开办‘乡村新型农民夜校’,让农民在家门口学技术、懂政策、知信息,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和就业创业难题。”行唐县委主要领导道出“村校”开办的初衷,真正培养一支有思想、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今年以来,行唐县共召开“村校”378场,覆盖了322个行政村。全县通过“村校”落实惠农补贴、救助资金超800万元,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目前,全县各村“夜校”教学点整合村级学校、村委会等场地资源完成阵地建设,落实负责人,配备远程教育站点设施,各项软硬件设施逐步完善。
技术赋能 移动课堂“富口袋”
“大嫂,一会儿去‘村校’听课啊,通知说县里讲家政技术的老师今天来,咱们一块去吧”龙州镇庄头村的胡同里传来了吆喝声,有积极的村民呼朋唤友一起参加“村校”。不一会儿,村党群服务中心的“村校”教室里就热闹起来,原本宽敞的屋子被塞得满满当当。
今年以来,行唐县妇联、人社局联合唐嫂家政中心组建“巾帼家政宣讲团”,成员为熟悉政策、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分赴各乡镇“村校”授课。宣讲团讲解家政技能培训、从业补贴、岗位对接,现场示范母婴护理、养老照护等技能,500余名妇女实现就业,人均月增收3000元。
“以前哪知道做家政还能参加免费培训,有这么好的扶持政策,这课程真是帮咱打开了新思路!”听完课后,村民孟立英笑着说。
师资力量从哪里来?行唐县紧扣“三讲三学”,将乡、村党组织书记,职能部门业务骨干、致富带头人作为师资核心,重点围绕妇联、普法、农技、民生保障等建立宣讲团。全县讲师库共纳入313人,这些熟悉村情民意的“土专家”“田秀才”,精准捕捉每一次授课背后的真实需求,每一次备课都像在自家地里侍弄庄稼般用心,确保讲的内容能接上地气、戳中痛点,让听课的村民听得进、学得会、用得上。
课程如何安排?该县按照群众点题—村干部汇总—乡镇归纳梳理—组织部门反馈—师资力量准备、授课的流程,按照“群众缺什么补什么、不懂什么教什么”的原则,做到了课程内容与农村实际需求精准对接。
“‘村校’的初心在于为民服务。”行唐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巧坦言说,“我们就是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把县级层面的资源往农村转移,把基层组织的组织功能向服务功能延伸,既帮大家开阔眼界、增长本事,又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让群众的心气越来越足,口袋越来越鼓。”
文明铸魂 清风正气“润乡风”
“这些书每次一还回来,在微信群一公布,就立马有人又借走了。”南桥镇东市庄村党支部书记张伟指着一沓厚厚的借阅记录,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旁边还不时有儿童嬉闹的声音传来。
这座看似寻常的村落,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从宋代传承至今的“传统金巴鼓”和“二鬼摔跤”,有从村里走出的著名作家周喜俊。如今,村党群服务中心成了文化传承的新载体,建设了村史馆、周喜俊文学馆、图书室、儿童活动室,成立了大鼓队、舞蹈队,每年举办五六场文艺演出,还经常举办读书会活动,用乡土文化浸润乡风文明。
当下,行唐“村校”不仅是传授农业技术、普及知识的课堂,更成为乡风文明的培育阵地。
“咱水平不高,大比赛参加不了,和周边村的人比一比还是可以的。”只里乡贾洛营村举办的象棋比赛,吸引了周边4个村的象棋爱好者踊跃参加,十几张棋桌一字排开,来的没有专业棋手,全是地道的庄稼汉。
除了文体活动,“村校”还与中心工作紧密联系。为让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落地,推动社风民风持续向好,黄龙港村党支部书记张晨静利用“村校”结合村里实际工作,用“方言土语+案例分析”的模式,向党员干部传达相关学习内容。一位老党员听完案例后说:“以前对这些内容一知半解,现在听了这些身边事,心里可算清楚啥能做、啥不能做了。”
通过“村校”的努力,乡村风气焕然一新。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的排场不见了,勤俭节约成时尚;茶余饭后议论家长里短的闲言少了,学技能、聊发展的劲头越来越足;干部作风更务实,“坐在办公室等诉求”变成“踩着泥土解难题”,乡村振兴的正能量蓬勃生长。
如今的行唐,“村校”成乡村振兴“加油站”:技术富农,200余户靠特色种植、家政服务致富;政策惠农,落实补贴救助超800万元;文明育农,翟营乡南翟营村调解邻里纠纷12起,村民文明意识提升。全县矛盾纠纷下降15%,只里乡习村获评全国文明村。县妇联联合人社局培训带动妇女就业增收,农技专家助果园、大棚增产增收。
以“乡村新型农民夜校”为纽带,送政策、技术、文明到群众家门口,破解农民“学不会、用不上”的难题,既锤炼了干部作风,又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行唐的实践证明,贴近群众需求,才能激活乡村发展“一池春水”。(来源:石家庄日报 记者 岳金宏 刘立芳 通讯员 申卫霞)
编辑:齐永涛
责编:孟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