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石家庄街头,一位背着药箱的女医生每日穿梭于工人棚户区。杂货铺里蹲守的特务虽对她严密监视,却始终找不到证据——他们不知,这位曾为警察局长夫人接生、深受其信赖的“朱琏大姐”,实为中共地下党在石家庄的核心人物之一。
1936年3月1日,一面“朱琏诊所”的铜牌悄然挂上石家庄西横街爱华里一号的民宅门口。这个看似寻常的诊所,是中共石家庄市委的秘密指挥中枢和重要联络点。诊所主人朱琏,这位1930年自苏州志华产科学院以优异成绩毕业的江南女子,在沪上行医时结识了革命伴侣陶希晋。1932年,当“九一八事变”的阴霾笼罩北方,她毅然随夫北上石家庄,在正太铁路医院悬壶济世。
在正太铁路的工棚里,朱琏待工人如亲人,当时,正太铁路局工人的孩子大多被朱琏接生,许多孩子都认她为“干妈”。通过和工人们的深入接触,正太铁路“二七”大罢工老工人的革命精神让朱琏受到很大震撼,使她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1935年冬,在中共党员刘汉平的引导下,她与陶希晋、田珍等同志一同加入中国共产党。朱琏由此成为石家庄历史上第一位女共产党员。
1936年春,根据党的指示,中共石家庄市委成立,陶希晋任书记,朱琏担任妇女委员。为掩护组织活动,朱琏毅然辞去铁路医院公职,以诊所构筑起无形堡垒。挂号员、记账员、司药工……市委工作人员以各种身份在此隐身。朱琏深知肩上重担:既要“搞好医务,扩大影响”,更要“掩护党的工作”。她背起药箱风雨无阻深入工区巡诊,甚至为家境贫寒的警察提供诊疗。这些受其恩惠的警察,在搜查时或提前通风报信,或在诊所门上贴“查讫”字条应付了事,让这盏敌营深处的明灯始终安然长明。
小小诊所,实为燎原星火的枢纽。平山、获鹿(今鹿泉区)等地党员常以看病之名在此传递情报,《北风》《北光》等党内刊物在深夜的油灯下于此编印,这里还负责转发北方局机关刊物《火线》,更成为市委机关报《石门正言报》等进步报刊的坚实后盾。
抗战烽火骤起,朱琏从隐秘战线阔步走向救亡前台。她身兼石家庄抗日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和妇女救国会会长,街头奔走呼号,组织募捐义演,甚至亲自登台演唱京剧。她与正太铁路扶轮学校教师组建歌咏队、话剧团,足迹遍及火车站、军营与乡间庙会,将抗日的火种点燃在民众心间。
1937年9月13日,周恩来、彭德怀同志赴保定与国民党谈判途经石家庄,市委在劝业场影院门口贴出欢迎海报,这场欢迎大会由朱琏主持,周恩来的抗日演讲激起雷鸣般掌声。会后,周恩来、彭德怀更亲临朱琏诊所,看望市委工作人员,勉励大家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78年5月18日,朱琏于南宁溘然长逝,终年70岁。遵照遗愿,她的部分骨灰安放于石家庄——这方她以生命守护的热土。药箱虽已放下,传奇永不褪色。当年西横街那块铜牌,早已熔铸成历史丰碑上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以白衣为甲,以仁心为刃,在至暗时刻点亮星火,照亮了后来者脚下的路。(来源:石家庄日报 记者 宋 钧)
编辑:任闪
责编:韩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