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太行山,峰峦浸透绿意,密林翻涌如潮。石家庄市平山县南滚龙沟村就藏在这层层翠浪之中,远离喧嚣,静谧而祥和。
若不是村内那座洁白的石碑,外人很难想象,这座掩映在山峦叠翠中的小村庄,曾见证过一位少年的英勇壮举。这里,就是抗日小英雄闫富华的家乡,而他,正是那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中“王二小”的原型之一。
1929年,闫富华出生在平山县滚龙沟村一户贫苦家庭。因在家中排行老二,乡亲们唤他“二小”。1939年夏天,家乡暴雨成灾,庄稼颗粒未收。不久后,闫富华的父母和哥哥先后去世。年幼的二小艰苦过活,放牛成了他每天最重要的事。
当日军的铁蹄踏破太行山区的宁静时,年少的闫富华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村里的儿童团。虽然他个子不高,却总把红缨枪扛得笔直,每天赶着牛群在山梁上放哨。
“村子里不论比他大的,还是比他小的孩子都听他的,人称‘孩子王’。”闫富华儿时的玩伴史林山回忆说,后来“二哥”闫富华成为儿童团团长,还常与史林山一组,以放牛做掩护站岗放哨。
1940年冬天,一支由晋察冀日报社与新华广播电台组成的队伍,悄然进驻滚龙沟村一带。在日军的残酷围剿中,报社人员将设备一次次埋进山石间,又在危险之中继续坚守印刷阵地。“七进七出铧子尖”“八匹骡子办报纸”的传奇故事,就这样在祖祖辈辈中代代流传。
南滚龙沟村党支部书记李三国告诉记者,当时,儿童团团员们除了放哨和查路条,还承担着保护报社编辑部及印刷厂,为藏在山洞里的伤员送药送饭的任务,“他们通过‘消息树’传递敌情,协助报社转移设备、保护伤员,成为了抗日根据地不可或缺的‘小哨兵’。”
然而,1941年9月16日这个日子,却像一道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伤疤,永远留在滚龙沟人的记忆里。
那天,闫富华与史林山如往常一样,边放牛边在山坡站岗。突然,山头上的“信号树”轰然倒下,二人心头一紧——有敌人进山了!闫富华当机立断,让史林山火速前往报社送信,自己则迅速将牛群赶往山沟处,同时监视着敌人动向。
史林山一路狂奔至报社,通知所有人立刻转移。但心中牵挂二哥安危,又折返回来,搜寻他的身影。只见闫富华已被一队日本兵抓住,正被迫带路。当行至二道泉山顶时,闫富华突然俯身死死抱住敌人的大腿,意图反抗,却不料一把冰冷的刺刀从背后刺来,年幼的他瞬间被鬼子挑下20多米高的悬崖,英勇牺牲。
当天晚上,乡亲们用木耙将闫富华的遗体从山谷里抬出,安葬在一处树坑里。“那天晚上我在现场,没有棺材,就在他身上盖了一片木板。”史林山后来每每忆及此处,总是潸然泪下。
不久后,晋察冀边区文艺战士方冰和劫夫,根据包括闫富华在内的多个少年英勇事迹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借助这首歌,“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也飞出了太行山,传遍了全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滚龙沟村被分成南北两村。儿童团团员们也开始了二小未完成的人生,他们读书、上学、建设家乡,但对闫富华的思念并未因时间的推移而变淡。
如今,硝烟渐渐散去,滚龙沟村人的奋斗征程并未停歇: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砖瓦房取代了旧石屋,红色旅游如火如荼……而那块镌刻着英雄名字的洁白石碑,始终伫立在青山翠谷间,年复一年地讲述着放牛少年的故事。
走进南滚龙沟村村史馆,闫富华的故事也在其中。每年,全国各地的人都会来到这里,有人带着孩子,有人捧着鲜花,还有人轻声哼唱着那首熟悉的歌谣。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当《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声在山谷里回荡时,村史馆的讲解员总会指着墙上的照片说:“二小从未离开,他变成了山间的青松,变成了崖边的野花,变成了风中的牛铃,永远守护着他深爱的家乡。”(来源:石家庄日报 记者:郝烨)
编辑:任闪
责编:韩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