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二十载守护“引岗记忆”——“河北好人”谢树坤赓续红色文化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7-05 06:32:05 来源:无线石家庄

盛夏时节,热浪滚滚。鹿泉区民俗展览馆内,84岁的退休干部谢树坤正仔细擦拭着一幅幅记录引岗渠建设历史的老照片。汗珠顺着老人斑白的鬓角滑落,却丝毫未能阻挡他专注的神情。2025年4月,这位用二十余年光阴守护“引岗精神”的耄耋老人荣登“时代新人·河北好人”榜,评委会以“赓续红色文化”高度评价他退而不休的奉献人生。

谢树坤1941年生于鹿泉小壁村,一生扎根故土。从师范毕业回乡务农,到担任乡镇干部、工商部门负责人,历经多次转型。1996年退休后,他放弃安逸生活,投身文化事业。在完成《曾国藩家书·选注》后,受同事启发转向研究引岗渠这一“人工天河”。

谢树坤自2000年起系统整理引岗渠史料。这条被誉为“中国第二条红旗渠”的水利工程,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鹿泉的严重干旱。当时山区百姓饱受缺水之苦,1968年,在上级领导重视下,工程启动规划设计。1969年初完成勘测设计,年底正式动工。鹿泉、平山、元氏三地人民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团结奋战五年,于1974年11月15日建成通水。这条全长102公里的“人工天河”以岗南水库为水源,流经三县,灌溉面积达56万亩,彻底改变了当地靠天吃饭的历史。

为记录这段历史,谢树坤走访上百位建设者,远赴济南寻访设计师,2007年完成《水从柏坡岭下来》一书,并创建“河北引岗渠”专题网站。此后,他又将目光转向家乡文化,2012年编纂完成55万字的《小壁村志》,用文字和数字技术多方位保存乡土记忆。

2015年,谢树坤将自家老宅改造为“清水河文苑”,免费教授书法和武术,并组织青少年参观引岗渠遗址。2021年,他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70岁的引岗渠歌唱队,自费租车运送乐器。在引岗渠通水50周年庆典上,白发歌者高唱《渠魂》的场面令在场的干部群众无不为之动容。

谢树坤还举办了老照片展,用影像再现当年“铁姑娘采石队”和“土专家设计渡槽”的奇迹。2025年清明节,他租车将展览搬至石家庄人民广场。当有孩子问道“照片里的人不怕死吗”时,老人指向太行山,深情地说:“他们就想着让山那头的孩子喝上甜水。”

如今,谢树坤每天仍坚持工作,在展览馆整理资料、接待访客。他的书桌上堆满了未完成的手稿,包括《引岗渠人物志》和《太行山水利工程史》。他还发起“寻找引岗渠建设者”活动,寻找健在建设者的口述资料。

谢树坤的坚守正在开花结果。在他的积极推动下,鹿泉区已将引岗渠纪念馆建设纳入“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如今,他不仅成为当地传承红色精神的典范,更让“自力更生、团结治水”的引岗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面对赞誉,老人只是朴实地说:“只要我还活着,就要把这些故事讲下去。”如今,经常有中小学生组团来“清水河文苑”参观学习,引岗渠精神通过这位老人的坚守,深深植入新一代的心田。(来源:石家庄日报 记者 刘青)

编辑:任闪

责编:韩巍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