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绿色智慧工厂绘蓝图——记全国劳动模范、格力电器(石家庄)有限公司技术员李永国
发布时间:2025-05-02 10:05:30 来源:无线石家庄

五月,阳光明媚,绿树成荫、生机盎然。格力电器(石家庄)有限公司注塑车间则是另一片“最美”景象。偌大的生产车间里,一排排机器人分列生产线两旁,加料、生产、加工、周转……一片片成型的面板壳通过长长的传输带,直达总装车间,物料不落地连续生产,一气呵成。

这正是全国劳动模范、公司技术员李永国十几年前亲手绘制的“绿色智慧工厂蓝图”里的场景。“理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一身蓝色工装的李永国站在车间外,“很高兴能参与其中,贡献力量。”李永国的脸上绽放出标志性的笑容,这笑容里满是激动和骄傲。

年轻农民工胸怀发展大蓝图

从农民工到全国劳动模范,凡是听过李永国故事的人,无不赞叹一声,精彩,传奇!

20年前,李永国高中毕业,也曾考上理想的大学,但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放弃学业。

“不上大学,靠技术也能走天下。”于是,他自学动画设计,自己创业。但,二十几岁的年龄,涉世不深,合作公司在合同上做文章,导致李永国创业失败,背上债务。

为了还债,李永国又开起了大车跑运输。手握方向盘,虽然辛苦但心里有底,两年的时间,堵上了“窟窿”。

2012年,李永国来到石家庄,进入格力电器(石家庄)有限公司。因为学历低,只能在流水线上做操作工,甚至到中央供料区扛物料。一袋物料25公斤,扛起,开口,倾倒,这样的动作一天重复1000多次。一天下来,汗水浸湿的衣服从来没有干透过。

工作苦是苦,但李永国从来不抱怨,他在思考高效的解决办法。当时,公司刚刚投产,基础管理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李永国细细观察、仔细研究,将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记录下来,形成职工小提案,交到车间负责人的案头。大胆的想法、新颖的观点,让人频频关注到这个头脑灵活的年轻人。一次,车间需要设计一个小工装,卡在了制图环节,大伙儿脑子里有思路但难以落地。李永国利用他自学的动画制作知识,轻松画出了平面图,帮助车间成功设计制作出所需工装。

受到鼓励和启发,李永国的脑子里产生了更大胆的想法。结合半年来的工作经历,李永国起草了一份全流程自动化改造建议。此时,分厂领导班子也在谋划推进自动化改造。在分厂领导的鼓励下,李永国利用自学的Maya软件,制作出一个两分多钟的三维动画布局模型。模型里各条全自动生产线一字排开,自动化物流通道延伸到总装车间,每道工序都标有人员配备情况、生产效率等数据。车间自动化改造的短期、中期、远期规划一目了然。

方案很快在分厂领导班子会议上一致通过,助力注塑分厂从人工生产迈向自动化生产的新阶段。与此同时,李永国通过成人高考考取了辽宁科技大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用六年的时间拿到了本科毕业证,从此开启了技术创新的“加速度”。

创新,为蓝图落地聚智能

李永国是个敢于大胆创新、遇事爱琢磨的人。

2016年开始,李永国带领创新工作室围绕底壳装配线全自动开展研发。一路披荆斩棘打通了十几道工序,“卡脖子”问题产生在泡沫的自动化装配环节。

如何稳定实现泡沫抓取,他们反复试验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实在不行,这道工序就用人工。”面对无奈妥协的声音,李永国不愿放弃。不能因为这一道工序,让“全自动化”化为泡影。苦思冥想不得其解之际,一只苹果给了李永国灵感,利用牙签扎取苹果的原理,他们在机器人手臂上设置了针形的自动取料装置,解决了“卡脖子”问题,打通了行业内首条底壳自动化装配线。

正是靠着这股勇于创新的劲儿,李永国为格力研发了第一台机械手,制作了第一条流水线;推动实施注塑 “连续流生产” 模式,实现“物料不落地连续生产”;组织开展一系列二次自动化创新项目,彻底取消了二次加工生产车间,加快了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步伐;自主设计、研发并制作的机器人自动喷漆项目,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有效地保障了员工的职业健康发展……

李永国创新工作室与生产车间仅隔着一条走廊。创新工作室里,摆满了专利证书、荣誉锦旗和奖杯。这一排排的证书、奖杯见证了李永国带领创新工作室,围绕智能制造开展技术创新的坚定足迹。“目前,我们已荣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和实用新型专利35项、中国质量技术奖优秀奖2项、河北省质量技术奖6项……”李永国如数家珍。

如今,走在注塑分厂的车间里,随处可见机器人模拟人工开展生产的奇妙场景:旋转、推顶、下压、抓取、定位……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精准细腻。在机器人手臂下,顶盖装配、柜内机套箱、轴承胶圈贴海绵等一道道工序,互联贯通、全自动化实施。

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每一个饱含着复杂的研发过程。为了实现海绵离心纸自动剥离贴装,他们在行业内首创设计了三个辅助工装;为了实现柜内机自动套箱的通用性,并将精度控制在2毫米以内,他们研发了一套磁浮电机定位控制系统,一个机器人,一个小工装就能实现预定目标……

正是这些向着智能化迈出的一小步,累积起企业智能制造的一大步。近年来,李永国带领创新工作室,完成技术创新成果180余项,通过自动化装备的研发制作和应用,将注塑分厂生产效率提高了20%,为企业节约成本超2500万元,为打造智能化生产制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眼下,李永国又将目光瞄准了企业的数字化发展方向。近几年,李永国带领其团队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设计开发了设备信息化、质量信息化、生产信息化、人事管理信息化等系统,实现了电脑端、信息化终端和移动端的有效集成,消除了信息孤岛,为企业的运营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4月28日,李永国身披“全国劳动模范”红色绶带,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十几年的过往在脑海里浮现。“很幸运处在新时代,在企业转型升级的浪潮里,让我有了施展抱负的舞台。”这一刻,李永国更加坚定了技能报国的信念。(来源:石家庄日报  记者:戴丽丽

编辑:吴楠

责编:韩巍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