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高兴能来石家庄,工作日还能够来这么多人,我觉得还是挺惊喜的。”日前,作家马伯庸携其“见微”系列作品《长安的荔枝》与《太白金星有点烦》,做客石家庄新汇文·文化创意体验中心,一出场便表达了自己对石家庄这座城市的喜爱之情。
当天,新汇文人头攒动,其中不乏请假前来的学生和跨城赶来的忠实读者,大家有的抱着十余本马伯庸的作品,有的翻阅着刚买的新书,共同期待着与马伯庸的近距离接触。“我的作品《食南之徒》中南越王赵佗正是石家庄的历史人物。”马伯庸提到,在路上看到了赵佗公园,这让他倍感亲切。
现场气氛热烈,读者们纷纷举手提问,与马伯庸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对话。一位小朋友好奇地问马伯庸:“您为什么喜欢在作品中画地图呢?您是理科生吗?”马伯庸笑着透露这与自己从小到大频繁转学的经历有关。“总换不同的城市,让我对地理环境特别好奇,并且喜欢上了画全国的铁路图。”这种对空间的敏感也延续到了他的小说创作中。他还特别提到“当时就发现石家庄永远是北方交通的关键节点,进而对这座城市充满好奇。”
除了地理位置,马伯庸对时间、数字也极其敏感。“很多读者和我一样对时间焦虑,‘走了六个时辰’‘城墙高六丈五尺’这种细节的数字一定要写清楚,能给读者一种幸福感。”
一位六年级小读者提问书中“靖安司”的创作来源,马伯庸解释,“靖安司”实为古代“公安局”的文学化重构。他表示,创作时经常会把现代理念披上历史外衣,既保留当下共鸣,又不突兀。
“您在创作过程中,是不是已经想好了整个大纲?”面对读者的好奇,马伯庸表示,作家的大纲是用来参考的,最后成稿往往和大纲有很大的不同。“我在写作时,更多的是凭借经验和直觉来设计情节和人物。”
谈到作品风格与灵感,马伯庸称:“灵感来源于想象力,但想象力来源于我们对生活日常的观察。”他告诉读者,好奇心能促使你挖掘出丰富资料,中国文化深厚,历史与地名皆藏故事。他转向历史题材,除个人喜欢外,还因文化素材库源源不尽,故事众多。他直言,历史题材写作无需绞尽脑汁,表达欲望驱使他不断探索各种题材。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长安的荔枝》这本书的灵感便来源于该诗句。“别人看到的是贵妃的浪漫,我想的是哪个倒霉蛋负责运荔枝?”马伯庸坦言,十年上班族经历让自己对职场困境感同身受,笔下的李善德正是古今打工人的缩影。
“作家无法超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写作。”在马伯庸看来,如今的读者更关注与自己生活贴近的故事,而非遥远的帝王将相。“我选择挖掘历史中的小人物,填补市场空缺,希望让更多人感受到历史的共鸣与生活的价值。”
(来源:石家庄日报 记者:杨阳)
编辑:郝若羽
责编: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