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下行的不利外部环境下,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以钢铁般的意志强力推进,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商事制度改革工作,激发了全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五年时间,全市市场主体增长近八成,突破56万户,成为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的最重要力量。
春节假期刚过,市工商局注册大厅就已经十分“热闹”了,前来办事儿的企业络绎不绝。在这来来往往的人群背后,体现的是近年来我市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市场活力充分释放的现实。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去年底,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突破56万户,较“十二五”之初增长了79.86%。
王翠萍是某公司财务人员,经常要和工商部门打交道。她告诉记者,现在体会最深的就是办事时间短了、效率高了。
王翠萍感受到的变化,得益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优化发展环境上的持续发力。仅就工商部门来说,近两年就连续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通过大幅减少前置审批项目,使得前置审批从过去的300多项减少到现在的30多项,简化了市场准入的门槛。通过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极大缩短了审批时间、简化了审批程序。
此外,为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工商部门还在企业住所、名称、经营范围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宽松的政策,并在全省首创了银行免费代办工商营业执照的机制。正准备经营一家教育科技公司的马章涛就是这一机制的受益人。他告诉记者,银行代办不但让企业可以实现零成本注册,更节约了企业宝贵的时间。
在一系列优化发展环境举措的助推下,十二五期间,我市市场主体发展也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2010年底,我市市场主体仅有31.2万户,2014年突破46万户,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底市场主体总量突破56万户。
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占比逐年增加,显示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加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新登记第三产业企业的布局更加合理。
从2015年新登记企业情况看,传统的第三产业——批发零售业户数占比达36%,但资金占比只有22%。与之相比,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这两个行业,户数占比虽然只有24%,但注册资本占比已经达到了35%。资本向科技服务型企业聚集的效应开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