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老北京的消遣
发布时间:2013-09-18 14:25:12 来源:燕赵名城网

北京人喜欢养鸟。新得的小鸟,野性未除,必须经由上杠、认食再到认人、学艺,这就是“驯鸟”。图中养鸟人正在训练小鸟上杠,这是驯鸟的第一步。

琴棋书画是旧时知识分子的必备修养。民国初年,殷实人家教养女儿,也不再围绕针黹女红,而是更重视她们的文化素养。绘画就是重要的一项。图中一位母亲正在教女儿画画。 

满族入主中原后,把养鹰的爱好带入北京。鹰习性凶猛,为了消除它的野性,养鹰人需要昼夜轮流熬驯。“熬大鹰”是玩猎鹰的第一步。熬鹰多是三班倒,用铁链拴住鹰的脖子,让鹰站在驯鹰人的手臂上。

古筝是一种传统民族乐器。它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具有相当的表现力。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今的陕西)一带广为流传。与古琴更受文人雅士青睐不同,古筝更加通俗。

北京人下棋,以象棋为主。民国初年,北京城出现了不少棋茶馆和棋摊。照片中便是在棋茶馆中下棋的人,长桌上一律用红油漆划上棋盘,摆上一副木头做的棋子。凡是到这儿来饮茶歇脚的客官,都可以坐下对弈。

厂甸以书肆闻名。光绪初年,这里的书肆已经发展到220多家,来薰阁、松筠阁等都是保留至今的老字号。每年正月初一,厂甸举办庙会时,书贩们都把古籍、新书一一摆好,让顾客拣选自己喜欢的书籍。清末民初,逛厂甸淘旧书成为京城文人的一大雅癖。

 

厂甸以书肆闻名。光绪初年,这里的书肆已经发展到220多家,来薰阁、松筠阁等都是保留至今的老字号。每年正月初一,厂甸举办庙会时,书贩们都把古籍、新书一一摆好,让顾客拣选自己喜欢的书籍。清末民初,逛厂甸淘旧书成为京城文人的一大雅癖。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