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座率”超九成彰显石家庄文明
发布时间:2014-03-19 08:44:11 来源:燕赵晚报

公交车上老年人享受被让座

众多老人反映:享受过被让座

昨日本报刊登付同钧、付同祥老哥俩的故事,文中提到付同祥坐公交车14次,有13次有人主动给他让座。其实,在石家庄主动让座的事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上演。昨日65岁的赵先生激动地说,在公交车上被让座可不是一两个老人的“待遇”,“我每天都乘坐公交车,每天都有人给我让座。我觉得石家庄所有的老人上公交车,都会有年轻人让座的。”

76岁的杜先生也要说说让座的事儿,他说,最让他感动的一次是,有一个小他5岁的老人给他让座,“让座不仅是年轻人的事,所有人都在行动着。”被让座也不只是老人,解先生介绍,上周六他和妻子带着2岁的女儿去动物园,乘坐的是游6公交车。当时车上人山人海挤得都无法抬脚,“即使如此,还是有人主动给母女俩让座。返程的时候人更多,但还是有人站起来让了座。”

解先生说,现在石家庄乘公交让座已蔚然成风,“让座”可以说是石家庄一道亮丽的风景。

调查

记者乘坐几趟公交车,让座率达九成

昨天10时30分许,记者从市报社坐上一辆西去的1路公交车。一起上车的,还有位抱小孩的男士。车上人很多,车厢前半部分的座位上,坐的都是老年人。抱小孩的男士随着人流走到了车厢后部,有个小伙子给他让出了座位。小男孩甜甜地说了一声:“谢谢叔叔!”北国商城一站,有3位老人上了车,有两人找到了座位,一位白头发的老大妈见前面人很多,就走到了车厢中部的空地上。此时,坐在车厢后部的一个年轻女士起身喊了一声,但那位老大妈没听见。年轻女士于是伸手拉了拉那位老大妈:“阿姨,您坐这儿吧!”车行驶到西里站,仍没有空座。一名抱小孩的女士刚走到车厢后部,一位女士就起身让了座。11时15分许,记者在军医学院下车后,又坐上了一辆返程的1路车。在和平医院和维明中山路口站,有3位老人上车,都有年轻人给他们让出了座位。

昨天中午12时许,记者在市报社坐上一辆41路车,一同上车的还有一位五六十岁的大妈。大妈刚投完币,就有一个20来岁的小伙子站起来,把座位让给了她。到省四院下车后,记者与一位腿脚不太方便的老大爷一起上了112路车,司机师傅帮他把一个大编织袋拽上车。第三排一个二十刚出头的小姑娘赶忙站起来给大爷让座。车行至棉六,记者坐上26路往回返。车快启动时,一位老奶奶走了上来,刚坐下的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就急忙站起来。老奶奶连忙推辞:“孩子,我就坐三站地,你坐吧!”一老一少谦让了半天,后座的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子径直站起来,把老奶奶扶到了座儿上,老奶奶连声感谢。

昨天,记者乘坐1路、41路、112路、26路公交车,共坐了几十站地,粗略计算一下,有30多位老人和抱孩子的市民“被让座”,让座率达到了九成。公交16路车队政工员安军丽说,去年她曾多次乘坐16路车调查让座率,每次调查让座率都在90%以上。

数字

全市每天或有1.8万以上的人主动让座

昨日安军丽介绍,她从石市公交总公司得到一组数据,全市老人免费乘车卡有14万张,爱心卡(残疾人等享受的免费卡)有5.5万张。

也就是说,全市共有近20万人需要让座。假设每天这20万人中有2万人出行乘坐公交,通过九成让座率这么一算,全市每天有1.8万人被让座,有1.8万以上的人主动让座。

这组数据背后,是一组组暖人的让座风景。

纵深

让座者都觉得让座是应该的

在石家庄,给“老幼病残孕”让座已蔚然成风。昨天记者采访了几位主动让座的年轻人、中年人和孩子,他们都觉得,给有需要的人让座是应该的,有些人已经形成了习惯。昨天,在41路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的小伙子姓茹,当看到老人或者抱小孩儿的乘客时,他都会让座。小茹说,让座只是举手之劳,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公交车启动时不是很稳,为了避免发生一些意外,把座位让给需要的人,再正常不过了。”

在112路车上给老大爷让座的是经贸大学的一名学生,常坐112路车。她说,这趟车航测中心站附近有一个老年公寓,经常有老人在那儿上车,他们一上车前边就有人让座了。“年轻人站一会儿没啥,老年人就不一样了,他们需要座位。”在1路车上给抱小孩的市民让座的宋女士说,她怀孕时,还有自己的孩子小的时候,坐公交车时十次有八次会有人给让座。“抱着孩子站不稳,太需要座位了!我深有体会,也接受过很多人让出的座位,所以肯定会给别人让座。”宋女士说,几年前,石家庄流行让座送鲜花,她还曾接到过鲜花,当时特别惊喜。

对于这些主动让座的好市民,被让座者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感激,给予他们精神回报。2006年,石家庄的一家花店发起了“让座送玫瑰”活动,给每个主动让座的乘客送上一枝玫瑰花。八旬老人周福堂,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绘制卡通画片。每次坐公交车有人给他让座时,他就把卡通画片作为答谢赠送对方,十多年送出了几万张。除了这些,近几年,还有人给主动让座的人送剪纸、送书签、送书籍,形式虽不相同,却都表达了对让座者的感激之情,也是一种鼓励。

8年前需司机提醒现在大多是主动让座

安军丽在公交岗位工作8年,有两三年是做公交司机。她介绍,2006年之前,公交司机除基本工作外,还有一项任务,帮特殊群体找座位,“得问三四个人才能找到座位,那时候一般情况下都是被动让座。”

近几年,市民的素质逐渐提高,公交司机不需主动为特殊人群找座,因为有人早已主动让座了。到2010年,车厢的文明氛围明显提升,乘客让座都十分积极。他多次发现有两人争抢为特殊人群让座的。正是这温馨的一幕幕,让公交车内充满了和谐的音符。

这些年让座的行为也有变化,从不让座到让座,从被动让座到主动让座,从伸手提醒让座到上前搀扶让座。

此外,在公交车上除了让座,还发生许多好人好事。安军丽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市公交总公司有5个分公司, 共有226条线路,4082辆公交车,2013年,公交车内先后发生的好人好事有1980余件。有帮助走失老人寻找家人的,有送犯病乘客去医院的等等。

还有发生在公交车厢内的拾金不昧。2013年不完全统计,捡到乘客失物价值150余万元,有钥匙、书包、手机、笔记本电脑、存折、钱包、现金、支票……

观点

公交车上让座显示城市文明程度

社会学者彭秀良认为,石家庄人主动让座的意识很强,主动为老弱病残孕人群让座,对于年轻人或健全人来说,只不过是举手之劳。然而,这种行为蔚然成风,展现出的是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公交车乘载的并非全是本地的人,外来者一到石家庄,就能够享受到被让座的“待遇”,他们感受到的是这座城市的温暖。幸福城市不是单纯靠经济体量来衡量的,而主要是靠人们的外在观感和心理体验来表征的。

彭秀良认为,主动让座之风的形成绝不是凭着物质激励。主动让座是一个人自我修养的自然流露,更是一座城市文化品位的熏染使然。见到有需要的人就主动让座,每个市民都形成习惯,转化为内心的自觉,其实是对社会的感恩和回报。这样一来,社会风气就会越来越好。

新闻链接:一位“老石家庄”一位久未返乡 老哥俩齐赞“石家庄变化”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