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丰收!这份“三农”成绩单请查收
发布时间:2025-09-19 15:37:19 来源:央视三农

金秋九月,仓箱可期。在国新办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负责人用一串串数字,描绘出一幅“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丰收画卷,一份沉甸甸的“三农”成绩单正在广袤田畴上铺展开来。

“十四五”时期,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丰收不仅是田间的喜讯,更是农民福祉的提升与美好生活的写照。

防止返贫守住底线

农民生活稳中向好

如何让脱贫群众不返贫、让低收入群体有保障,是“十四五”时期最为关键的任务之一。

近年来,国家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有返贫风险的农户进行动态监测,及时纳入帮扶范围,“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让脱贫群众“心里有底”。目前已累计识别帮扶690多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就业帮扶力度不减。脱贫人口务工规模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并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劳务协作、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等举措,帮助农民实现稳定就业。

产业帮扶持续加码。脱贫地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电商销售,把“土特产”变成“大产业”的同时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超过85%的脱贫户和监测户至少得到了一项产业帮扶政策帮扶。

兜底保障更加有力。持续完善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的常态化救助帮扶制度,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住房安全等政策紧密衔接,有效织牢了民生“安全网”。

数据显示,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7131元增长到2024年的2311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0年的2.56比1下降至2.34比1。其中,中西部22省(区、市)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4051元提高到17522元。

这份答卷表明,脱贫成果得到了持续巩固拓展,农民的生活底线守得更牢,发展信心更足。

公共服务持续改善

农民福祉稳步提升

农民的幸福,不止于温饱,还在于教育、医疗、养老、人居环境、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改善。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东梓关村

教育更均衡: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持续改善乡村办学条件,通过“特岗教师计划”增强师资力量,同时信息化教学平台让城乡课堂“同屏共振”。全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初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医疗更便捷: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不断健全,远程医疗进村入户,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覆盖率、标准化和可及性明显提升。2199个县(市、区)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95%以上的村卫生室纳入了医保定点;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就诊率达到90%以上,全国约90%的县实现县级医院派驻人员至乡镇卫生院全覆盖。同时,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三重保障政策不断完善,农村群众看病负担逐步减轻。

养老更安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稳步上调,2025年的最低标准达到每月143元;在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农村老人还可享受高龄津贴、困难老人补助等福利。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食堂、日间照料中心逐步推广,全国累计建设农村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超过14万个,农村敬老院超1.6万家。

环境更舒适:有效保障农村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65%;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6%左右,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稳定保持在90%以上,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14万个村庄得到绿化美化。

文化更丰富:乡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以及中国农民丰收节、村“BA”等活动蓬勃开展,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焕发活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格局不断健全,村庄更加和谐稳定。

今天的乡村,龙头出清水、屋里常通电、门口有好路、快递送到家、手机上网快、生活更精彩。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不仅让“钱袋子”鼓起来了,也让日子过得越来越甜。

丰收,不仅是粮食的丰收,更是信心的丰收、幸福的丰收、梦想的丰收。这不仅是一份“丰收在田野”的成绩单,更是一份“幸福在农家”的温暖答卷。

编辑:齐永涛

责编:孟鹏博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