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七夕】这些关于七夕的知识你知道吗?
发布时间:2022-08-03 08:45:31 来源:无线石家庄

七 夕 起 源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民 间 习 俗

【乞求姻缘】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凡间的女子便在这一天晚上向织女祈求赐给自己美满的姻缘。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一种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

【穿针乞巧】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展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拜魁星】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民间谓“魁星主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在这一天会祭拜魁星,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试顺利。

【染指甲】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当地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凤仙花染指甲,不仅可以明艳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来说,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七 夕 诗 词

《秋夕》

(唐)杜牧

红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

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

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七夕》

(唐)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

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

换得年年一度来。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七夕》

(宋)苏轼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

不学痴牛騃女。

凤箫声断月明中,

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

尚带天风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缘,

风雨散、飘然何处?

(内容综合自网络)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