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系统记述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经历的图书《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正定足迹》正式出版发行。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先后任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任职期间,他和正定人民“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对正定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情感。
河北日报为您精心整理了本书中的精彩故事,重温习近平正定足迹!
忙完一天的公务,习近平经常走访县志里记载的古寺、古塔等文保单位。这些文物古迹中,习近平去得最多的是隆兴寺。
一次,在隆兴寺院内,当看到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撰写的名碑“本命长生祝延碑”上沾满泥土、周围杂草丛生时,习近平当即找来主管的负责人,提出严肃批评:“我们保管不好文物,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
经过深思熟虑,习近平提出拨款修复隆兴寺。
在修复隆兴寺这件事上,习近平和贾大山想到了一起。为了争取修复隆兴寺的资金,习近平频频出面邀请国内权威专家前来考察评估。贾大山也往返京城、省城和县城之间数十趟。

隆兴寺
习近平来正定不久,就对苍劲有力的老槐树产生了兴趣。
“这槐树有多少年了?”他问。
人们都答不上来。
习近平说:“古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是祖先留给后人的财富。我们不仅要了解它们的历史,更要对它们进行保护。”
于是,他让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朱博华负责弄清楚树龄。
朱博华随后到省林业部门找专家对这两棵槐树进行鉴定。没想到,它们竟然是明洪武十年(1377年)修复真定府署时所植。

正定县委大院前的古槐树现在仍然枝繁叶茂
习近平叫人围上铁栏,挂上古树保护的标牌。
从县委大院门口的两棵古槐开始,习近平让县林业局搞了全县的古树普查。经查,全县共有百年以上古树43株,树龄最长者已有1400余年。
1982年11月,县里公布了古树名木的名单,统一在古树周围做了栏杆和标牌,提示大家爱惜和保护。
他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定发生了很多新变化,认真加以总结,对统一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很有好处。正定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历史上有很多名人,鉴古励今,可以让读者对正定有更深入的了解。
县委办公室的同志开始收集资料,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好多文字资料被毁了。大家犯了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书可怎么编啊?”
他们找到习近平求援。习近平拿出两套书的复印件,郑重地交给他们:“这是一套《真定府志》,还有一套《正定县志》,对正定的历史有详细记载。”

《正定古今》封面书影
1987年7月,《正定古今》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它是在新形势下以新的体例写成的一本新书,是半个世纪以来第一部系统、全面介绍正定县情况的出版物。
每次到留村公社检查工作,习近平总要到体校看看,询问办学当中有没有什么困难。
习近平多次到留村体校调研,鼓励王庆广把体校搬到县城。习近平说,乒乓球体校建在一个村,选拔苗子的面太窄,不如搬到县城,在全县挑选乒乓球苗子。另一方面,体校名声在外,有很多举办大型比赛的机会,如果留在村里,受到场地条件限制,很多事情都办不好。
开始,王庆广还有些保守,舍不得离开留村。经过习近平做思想工作,他认识到不搬的话,正如习近平所说,体校的生源受限制,举办活动受限制,学校发展受限制。
1984年夏天,留村乒乓球业余体校启动了搬迁计划。后来,学校改名为“正定乒乓球业余体校”。

河北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