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3月1日,位于石家庄新华区西横街爱华里一号的民宅门口挂起一块“朱琏诊所”的铜牌,这个以诊所为名的民宅,实际是中共石家庄市委的地下领导机关和联络点。
朱琏,石家庄市的第一位女共产党员,祖籍安徽,1909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溧阳县南渡镇,祖辈曾参加过太平天国起义。1930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苏州志华产科学院,在上海行医时认识了同乡革命志士陶希晋,并结为伴侣。1932年,九一八事变后北方抗日民族革命运动风起云涌,陶希晋经人介绍,带着朱琏北上石家庄,到正太铁路局谋职。陶希晋在正太铁路局当了文书,很快融入工人队伍,当工会指导员,组织读书会。朱琏在正太铁路医院当了一名医生。朱琏待工人如亲人,当时正太铁路局工人的孩子差不多都是经朱琏之手接生才来到人间的。尤其是很多难产的孕妇,通过朱琏接产,母子都平安无恙,许多孩子都认朱琏为干妈。
通过和工人们的深入接触,正太铁路“二七”老工人的革命精神让朱琏受到很大震撼,使她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初步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念。1935年9月,中共党员、朝鲜人刘汉平来到石家庄,通过举办日语训练班传播马列主义,开展活动。同年冬,陶希晋、朱琏和王书良、康瑞华、田珍等加入中国共产党。朱链成为石家庄第一名女党员。
开办“朱琏诊所”,秘密开展党的工作。1936年春,中共石家庄市委组建,任命陶希晋为市委书记,朱琏任妇女委员。市委成立后,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掩护党的活动,朱琏辞去了正太铁路医生的工作,于同年3月在市内西横街1号开设了朱琏诊所,市委工作人员以挂号员、记账员和卖药、买药的身份隐蔽于此。朱琏诊所成为市委和后来恢复的直中特委的秘密工作机关。
担负起“搞好医务工作,扩大社会影响,掩护党的工作”的重任。朱琏诊所成为我党组织联系、发动群众的中心桥梁与枢纽。朱琏还是像从前那样背药箱到工人宿舍区中巡诊,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在警局当差的贫苦警察来看病,朱琏也同样照顾,他们从心里感谢朱琏医生,因而,每次搜查时,受到朱琏关照的警察总是提前报信或在门上贴一张“查讫”的字条应付了事。然而外人绝不会想到,这个诊所正是中共石家庄市委的秘密机关。
朱琏诊所开业后,不少地下党员和党的负责同志都在这里工作过,如中共中央北方局特派员李衡、萧明,中共直中特委书记王卓如、李雪峰,中共平汉线省委书记李菁玉等。他们通常是以账房先生、司药员、挂号员、录诊员等公开身份作掩护,从事党的地下活动。附近平山、获鹿、灵寿等县的党组织也经常派人以看病、买药、卖药为名,到朱琏诊所来与党组织联系,汇报工作,听取指示。不管外面形势如何紧张,这里从未发生过任何问题。因此,党的一些重要会议都在朱琏诊所召开,《北风》《北光》等党内刊物、文件也在这里编辑、印刷。
在朱琏夫妇的影响下,陶希晋的几个弟妹和朱琏的侄子先后投身革命。诊所收入大都用作党的经费和出版中共石家庄市委机关刊物《北风》,朱琏是最主要的作者之一,许多稿件都是她连夜赶写的,朱琏诊所自然也就成了《北风》杂志的基地。此外她还担任中共石门市委主办的《石门正言报》《华北民报》的医药卫生副刊和妇女副刊的主编。
积极宣传抗日主张,走在抗日救亡的最前列。朱琏一人肩负多职,她既要应付寻医问药的日常工作,又要负责党的秘密联络和组织活动等安排,还要协助丈夫编辑《北风》和转发北方局《火线》等党内刊物。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她又担任石家庄抗日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和妇女救国会会长,经常走上街头奔走呼号,宣传抗日主张。为激发全市人民抗日救亡的积极性,朱琏和正太铁路扶轮学校青年教师赵子岳(后为北京电影制片厂著名演员)带领歌咏队、话剧团分赴火车站、军营和农村庙会,利用不同形式开展抗日宣传。她还带领妇女募捐队走街串巷,并亲自登台演唱京剧,为支援抗战进行募捐义演。
1937年9月13日,周恩来、彭德怀赴保定与国民党谈判中途在石家庄停留数日,市委在劝业场影院门口贴出“今日请抗日将领周恩来、彭德怀演讲,欢迎各界人士踊跃参加”的海报,这场隆重的欢迎大会由朱琏主持,周恩来为群众进行抗日演讲,博得了热烈的掌声。周恩来、彭德怀等人还到朱琏诊所看望市委地下工作者,翻阅了党刊《北风》杂志,号召大家团结各界力量,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全市的抗日救亡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享誉国内外的现代著名女针灸学家。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寇派飞机对石家庄进行狂轰滥炸,9月底,在石家庄沦陷的前夕,朱琏带着所有的医疗器具随陶希晋率领的正太铁路工人游击队100多人西上太行参加抗日,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卫生部副部长兼野战医院院长。1944年,朱琏在延安听了毛主席关于“西医要大众化,中医要科学化”的报告后,拜老中医任作田为师,学习中医及针灸技术。鉴于当时延安条件非常艰苦,缺医少药,许多军人和老百姓需要治病的现实状况,朱琏利用自己所学到的西医知识,在虚心地向当地的老中医学习中医知识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为当地军民解除了不少疾病的痛苦。特别是在针灸方面,她利用现代科学知识整理和发扬传统中医学,提出新针灸学理论。她的著作《新针灸学》先后被苏联、越南、印度、日本、朝鲜等8个国家翻译出版。她利用长期钻研总结的针灸技术,先后治好了朱德、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顽疾,并得到毛泽东的肯定。
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不论行政工作多么繁重,朱琏从不间断运用针灸为群众治病,并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由于操劳过度,朱琏突发脑血管出血,1978年5月18日凌晨5时于南宁市民权路104号大院里去世,终年70岁。遵照朱琏生前的遗嘱,她的部分骨灰保留在她早年参加革命工作的石家庄,余下的部分骨灰撒入了她18年来曾经工作、战斗、生活过的南宁邕江里。这位巾帼英雄、石门女杰,在离开石家庄近半个世纪后又回到了这片她投身革命、战斗生活过的热土,长眠于河北省英烈纪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