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携手张家口共办冬奥,同襄盛举。客来食为先,河北行动起来,精心筹备,推出了300余道菜肴,是为崇礼菜单。这其中就有石家庄选送的六道特色菜,从柏坡鲫鱼到古月豆腐,从核桃栗子到宫面崩肝,从黑芡抿尖到缸炉烧饼,通过精心选材与精研做法,将传统的石家庄特色饮食送到五洲来宾的餐桌上。
千日酒、霸王肉,塑造石家庄人的饮食底蕴
味道中有文化,味道中品历史。一起走进石家庄饮食文化历史,看看数千年来,这块热土上的人吃过什么,爱吃什么,食物怎样塑造了石家庄人。
石家庄,西倚太行,北依滹沱,曾经在课本上我们一再读到它的地理位置之重要——南北通衢,燕晋咽喉。四五万年前,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居住。四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人们已经会酿酒,会蒸煮。
中山古酒出土时铜扁壶和铜圆壶内分别盛有浅绿色和墨绿色酒液是当时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物酒
石家庄热土上长出的中山国是由狄人所建,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在一起结出了灿烂的文化,在这个国度里,酿酒业一枝独秀,史料有载,一名为狄希的人酿造了千日酒,据说一碗酒能让人醉一千天,他入冬时把粮食放进窖池,来年入夏时发酵,再经蒸馏窖藏,历时逾一年方造出酒,这是只有中山国人会酿的高度酒,在各国间享有极高声誉,好饮者以喝到中山酒为美事。
中山国是个艺术之国,这里的人制作的器具用品,精美绝伦,饮食亦如是,有羊羹亡中山一说。当时的中山与赵国为敌,一次中山国君命疱夫做羊羹招待群臣,整个灵寿城味道飘香,闻其味而未获邀品其菜的臣子司马子期一怒之下奔赴赵国,游说赵国征讨中山,中山最终走向亡国。
张骞将胡瓜带回中原后,一时风靡,河北一带种得最多,也率先在这里登堂入室成为宫廷菜。
统治当时河北地区的后赵明帝石勒出身羯族,不喜胡字。一日宴会他指桌上一菜问汉族官员樊坦:此物何名?樊坦答曰: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石勒听了很满意,不知樊坦是否此后官运恒通,但胡瓜从此得名黄瓜。石家庄鼎鼎大名的燕春饭店创新过一桌黄瓜宴。整个宴席以黄瓜为主料,八冷十二热,五彩缤纷,五味调和,过了肥年真应该来这么一桌黄瓜宴,清火添润。
菜肴附会历史向来如此。河北有一道历史名菜霸王肉,就是大块炸肉。据传是楚汉相争时期留下的。这道菜已经启用了植物油,并且使用了糊和浆,实现了肉的外焦里嫩,烹饪技术在此出现了一个新的界碑。
隋开皇六年在真定修建隆兴寺,隆兴寺推出一桌罗汉斋,怎么能少得了到处逛吃的乾隆爷,他果然在得知后特意到访品尝,使罗汉斋在素食界的影响一时无二。
据案而食开风气之先,“吃茶去”启悟茶禅一体
入选崇礼菜单冷菜六式的正定崩肝在隋唐时期已广泛流传于真正(正定)。同期的还有“热切丸子”“敬德访白袍” 。崩肝以猪肝为主料,经煮制、切丝、煸炒而成,热制凉吃,这工艺其实颇复杂,味道与卤制猪肝也拉开了距离,各有风味,各擅胜场。在河北小吃中算得上技术出身,富于创新。热切丸子主料是猪肉馅,辅以葱姜,用事先制好的蛋皮卷起,蒸熟后切盘上桌。石家庄本地人多擅做此菜,也有人不做蛋皮,直接蒸熟,独家之处在于肉和淀粉之比,通过自己掂量,便能做出大部分北方人喜欢的那种肉肉头头,筋筋道道,又软软和和,粘粘糊糊的口感,加热调个蒜泥汁蘸之,是过年的讨喜菜。敬德访白袍,用海参和玉兰片烧制而成,这道菜的用料在河北腹地石家庄不易得,出身当是宫廷菜。传承至今,已是石家庄的特色历史名菜。
盛唐时期为后世的餐饮开了许多风气之先,譬如由席地而坐,改为据案而食。上菜顺序讲究快吃先重后轻,慢吃先轻后重。先重后轻有点像洋快餐,吃过汉堡喝可乐,或者一海碗面再来碗汤。先轻后重,适合酒场,小食凉菜过渡到热菜,再来面条饺子点心收尾。
盛唐时期,真定、赵州(今赵县一带)是当时的大城。据《真定县志》记载,“优斯倡门,酒炉茶灶,豪商大贾,并集于此,极为繁丽。而赵州志也载,唐代赵州观音院(今柏林禅寺)住持从谂法师佛法高明,人称赵州古佛,他嗜茶若命,开口闭口一句吃茶去,成为当时的禅林法语,他喝的茶便称为赵州茶。法师圆寂后,就有一种说法,吃了赵州茶,人才能开悟。
茶禅一体之说也由这里发端。
药食同疗、 地气十足,石家庄特色汇入冀菜源头
在宋代,药都安国将药材首先用到菜肴中,枸杞、银耳、百合、良姜、白芷先后成为冀菜的原材料,真定府马上截获了这股风气,药食同疗的饮食风尚盛行一时,传统菜肴枸杞扒鸡,就出现在这一时期。真定府的繁华如烈火烹油,愈来愈盛,酒楼、饮食店、茶房等各色餐饮场所不断涌现,夜市也出现了。直至明清两代,真定一直是石家庄乃至华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雍正元年,因避讳清世宗胤禛的名讳,改真定为正定,作为中心,四面八方的饮食文化和烹饪技艺在这里融会贯通,博彩众长,又推陈出新。
清朝,冀菜三大流派已初步形成,石家庄菜作为冀中南菜的一部分,已独具特色,成为冀菜发展的主体和源头。整体上看,其所选原料多是平原、太行山脉、河、湖、淀淡水物产,制作繁简并举,技术全面,博采众长,地气十足。这时期涌现出的代表菜有一品寿桃、天桂山鸡、常山甲鱼、雪桥八仙、马家鸡铺扒鸡等,不胜枚举。
大菜厚重,小吃丰饶,火车开启石家庄现代饮食史
1903年,京汉铁路与正太铁路在石家庄村东交会,通达带来了经济、人口包括餐饮业的几何级跳跃式发展。石家庄现代饮食业拉开大幕。20世纪30年代,石家庄比较著名的饭店有九家,40年代初,注册登记的饭店有54家,正太饭店在民国时期一直是石家庄最豪华的饭店。经济发展带来了竞争,各大饭庄引进口味,创新菜肴,“石门之饭馆,可分为京保、江南、山西、清真、本地五派。”大菜厚重,小吃丰饶,新法频增,屡获佳味。
大饭店环境幽美,陈设讲究,如中华饭庄,永信兴等,更能做出上品菜肴,如十大菜燕席,包括清汤燕菜、红烧鱼翅、烧鱼唇、扒龙须菜、烩乌鱼蛋、虾子海参、鸡茸扒银耳,爆鱿鱼卷、清蒸莲子、核桃酪等,点心两道:西法糕、炸春卷;压桌菜四个;凉拼盘四个。
再有四大件翅席,为红烧鱼翅、扒鱼肚、抓炒鱼、八宝饭四大件,每件跟随两个中碗与之匹配,如大件八宝饭是甜菜,中碗是烩莲子、酿百合,点心两道是炸元宵、三方饺,还有压桌碟,凉拼盘各四个。再有参席,包括葱段烧海参、芙蓉鸡、炸鸡腿、烩鲜蘑、抓抄鱼片、清炖鸡、麸皮山药、橘子羹等;点心两道:四方饺、高丽橙沙;压桌凉拼盘各四个。
当然这些菜肴是供上流社会享用的。
据1945年《华北新报》刊发的《石门的食——饭馆》一文记述,石家庄各大饭店的菜肴应有尽有,随人所欲,样样俱全”。据一些民国时期的厨师口述史料记述,当时各大饭店的招牌菜肴有:中华饭庄的焖炉烤鸡,国民饭店的番茄鸡腿 、炸虾球,永信兴饭店的冰糖莲子,裕华饭庄的南扣肉,正隆春饭店的红烧鲤鱼酥虾,祥记饭庄的酱肚坛子肉,四海春饭店的纸包鸡,桃园食堂的鳝鱼什锦豆腐腊肠,德和轩饭店的拨鱼猫耳朵,中和轩饭庄的涮羊肉,庆乐园的鸡茸鱼翅,华友食堂的四法虾等。
一般饭店的饭菜经营品种定位,当然还是以平民百姓的消费水平来设计,《石门新指南》中由笔名“风子”撰写的《咏石门平民食品》一文,将当时石家庄饭店的大众日常主要食物概括为十种小吃:豆腐脑、豆汁、凉粉、扒糕、煎饼、豆浆炸馃子(油条)、炸糕、罩火烧、饼子、水煎包。
老字号传说,成为石家庄记忆的珍宝
时光流逝,几所老字号成为传说,成就传奇,化身石家庄人的共同记忆,让我们走进回忆,共沐荣光。
正太饭店:传承石门老味道
1907年,正太铁路通车,正太饭店开业。这是石家庄现存最早也是唯一的一座法式小洋楼,它是完全的欧式风格,石砌的地下室内储藏着橡木桶装的红酒。这里接待过孙中山、蒋介石、黄兴、宋教仁、胡汉民等国民党政要,吴禄山在此组织燕晋联军起义,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曾多次在此召开公议,九一八事变后,杨虎城也来到正太饭店,向蒋介石请求抗战。共产党人彭真等也曾下榻于此。
目前石家庄政府正在其遗址位置着手恢复它的旧貌,让它重现昔日风采,它在石家庄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据《正太铁路旅行指南》介绍,正太饭店的住宿价目,每人每日分一元二角、二元、三元等三种。饭食价目:早茶七角,午餐一元二角、晚餐一元五角。
光彩熠熠中华饭庄
正太饭店接待名流政要,但巨贾富商更倾向于中华饭庄。在地方志中,它被称为石家庄最早最有名的饭店。关于它有这样一句话:夜晚赴宴不见星,白天赴宴需备灯。意思是说,晚上赴宴天亮方散,白天赴宴至晚才归。这所饭店颇有渊源。1917年,清廷御厨河南人张海亭在石家庄投资了中华永信楼。酒楼位于当时石家庄最繁华的南大街上。张海亭厨艺高超,擅作宫廷菜,满汉全席,他经营有方,八年后又在升平街上创办永信兴饭庄。之后,店内名厨解呈祥在中山路南创办了中华饭庄。中华永信楼自此分为中华和永信兴两大饭庄。
中华饭庄名厨辈出。郑树堂、阎洪斌、申茂林、王连寿、李殿才等名家掌灶,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名噪一时。解放后其更名为新中华饭庄,成为国营饭店。名厨王玉玺的加盟,连续推出飞翅鲤鱼、西瓜雏鸡、栗子野鸡、荷叶鸡等。最有名的一道菜是由冀菜泰斗袁清芳创制的金毛狮子鱼。袁清芳烹制注重口感,滑炒讲究滑嫩,软炒讲究软嫩,爆炒讲究脆嫩,每道菜都给人不同的口感享受。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追捧他的美食家们说,品袁清芳的菜如同听梅兰芳的戏,回味无穷。1951年,袁清芳研制成功了代表菜“金毛狮子鱼”,1959年,这道菜参加河北省技术巡回表演,获得河北第一菜美誉。袁清芳口述的《烹饪讲义》也是中华饭庄留给河北餐饮界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和轩:货真价实的百年老字号
订餐电话、上门烹制、专供食材,人性化服务,今时之人听来不稀奇,但在90多年前的1925年,在报纸上公布订餐电话,外派伙计带灶具上门烹制,一盘五个包子,按顾客进食速度上包子,保证盘盘吃到热包子。听来特别像今人穿越回去开的饭店。难怪当时曾有“吃了中和轩,死了也不冤”的佳话。后人将中和轩饭庄的崛起秘诀总结为“细节决定成败”,是对石家庄建城史上早期清真饭庄的最高褒奖。
中和轩饭庄原号在保定,1920年,掌柜之一满玉清和其兄满兰天由保定到石家庄创办分号,为了打出特色,率先推出电话订餐服务。满家对信誉视若生命,宁肯夏天赔钱,冬天找补,也不降低包子质量。除了堂食,还能指派专人携带全套灶具原料到顾客家中开火烹调。对顾客预订的饭菜,会把热烹的熟食连同杯、盘、碗、勺装入提盒,送到客户家中。灵活且人性化的服务,使得中和轩在食客中有了金口碑。1947年11月12日,朱德曾到中和轩就餐,称赞“中和轩民族风味菜做得很有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中和轩历经波折,而今成为石家庄闪亮的“中华老字号”,中和轩的蒸饺依然让石家庄人青睐有加,塑造了一代石家庄人共同的味觉底蕴。
现代石家庄八区十三县,每区每县都有自己的土产特色,都有从岁月中长出的地气饮食,成为谈资,成为故乡的代表,成为想家的理由。当代餐饮业花样万千,可每一家有心做成老字号的店,终会发现:他们要找到石家庄人的口味,发现石家庄人的记忆,加以传承,以此创新,才会长红久香,才会与这所城市相融共生。正如入选崇礼菜单的石家庄特色,那些菜肴长在这片土地上,长在这里人的味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