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相沿成风,相染成俗。”民俗风情是重要的审美领域,这里包含有人生、历史的图景,有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各种民俗风情,也充满了悠远感人的民间情调和韵味。地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也是历史发展的缩影。
桥西区作为石家庄市的老城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遗产。桥西区人民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灿烂的群众文化艺术,我们一起来细数一下~
民间音乐
燕赵大地民风淳朴豪放,自古多人多好“慷慨悲歌”,后流传下来众多家喻户晓、铿锵高亢的曲目。冀南地区的民间乐器以奏乐器唢呐为主,配以笛子、打击乐等,演奏时具有热烈火爆、质朴粗狂、温柔细腻的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传统的民歌内容广泛,多为表达男女爱情和离人思乡。一般为三乐句组成,单乐段多为独唱,不受劳动动作的限制,歌者无拘无束地抒发感情。曲调中长者高音自然延长,音用的较多,赞美劳动人民朴实、真挚、纯洁感情。是人民群众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口头传唱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冀南民歌
表演形式用振头方言清唱,主要叙述民间习俗,传授生产生活知识,欢庆节日,表达男女爱情及家庭琐事,表达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演唱带有丝弦戏的韵味,一般都用三弦、竹板、“碎嘴子”伴奏,自弹自唱,音调节奏明朗铿锵。歌词结构衬词衬句,多为三乐句组成的单乐段。第一、第二乐句是一对上、下句。第二乐句唱两句词。第三乐句前半句是衬腔,后半句是下句后半句的重复。代表性曲目有《放风筝》《摔西瓜》《回娘家》《调兵》《玉美情人》等。
2、振头喜庆大鼓
振头属一个规模较大的自然行政村,村史可追溯到隋初,是一个历史悠久,具有深厚古代文化积淀的地方。振头喜庆大鼓是当地传统乐器之一,它有独特的冀南鼓吹乐调,是多个打击乐器组合的表演。
喜庆大鼓成于隋唐时期,至明代盛行于民间至今。现多为重大节日庆典活动演奏,曲调和打击乐谱都有所创新、改进。一般击打鼓者为四人,大钹者8人,小钹、大锣、小锣、各1人。领镲1人。边击乐边舞蹈,鼓手腾挪跳跃,鼓钹上下翻飞,激烈喜庆,演员们龙腾虎跃,气势磅礴。每逢节假日或在民间花会、庙会等重大活动时进行表演,也为一些公司、商业门脸开业,结婚典礼等经济活动助兴表演。传承谱系及传承方式多为师徒、师兄弟之间,言传身授,口耳相传。代表性曲目有《大合套》《一枝花》《风调雨顺》《天下太平》《摇三棒》《架骨丁》《干崩干》等,乐曲早在战国时已具雏形,于隋唐至明代盛行于民间,古为祈雨拜庙祭祀的必备乐队,“城市村墟,锣鼓墟日”,“市井箫鼓喧闹,鼓声不绝,相塞于途”。
3、唢呐
唢呐最初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3世纪传入中国,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原地区,后流入石家庄地区西南部振头村、留营村、西里村等村落,明代已在全国普遍应用。唢呐又俗称“喇叭”,是一种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的民间乐器。定弦筒音或音列(以音名C、D、E等表述),以D调高音唢呐用高音谱表,按实际音高记谱。它的总音域为a(1)—b(3),乐队中常采用音域为a(1)—d(3),发音高亢嘹亮。演奏技巧重在换气功夫。合奏绝技有:口吹、鼻吹,一嘴吹两支、四支、六支,还能吹茶壶、茶碗,能吹河北梆子,模仿人的话声笑声等。唢呐演奏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子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在戏曲音乐节中,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经过不断发展、丰富演奏技巧,提高表现力,已成为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常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以及民间婚丧嫁娶的主要吹打助兴乐器。传承谱系及传承方式为拜师学艺,祖辈相传,专业校园学习等。
民间曲艺
西河大鼓孕育于19世纪末期,定名于20世纪20年代。曲种唱腔由木板大鼓衍化而来。首先流行于河北境内,在石家庄地区南部很普遍,后流传至北京、天津、河南、山东、山西、内蒙、东北、西北等地的部分地区。曾造就大批艺术精湛的民间说唱艺人。又由他们将这个曲调优美、易学、易唱且又通俗易懂的古老的艺术形式传播到周边各省四面八方,在20世纪40、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曾红火盛极一时,名家辈出。
西河大鼓音是在融合流行于冀中的木板大鼓和弦子书的基础上,吸收当地戏曲、民歌和民间叫卖调等音乐素材中逐渐发展成熟的。西河大鼓的语音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农村或小镇的艺人,以冀中的方言说唱;另一种是献艺于大城市的艺人,多改用普通话。西河大鼓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铜板和书鼓说唱,另有专人操三弦伴奏。其唱腔简洁苍劲,风格似说似唱,韵味非常独特。表演形式为说唱相间、板腔演唱、快板谐谑等,配以鼓、大三弦伴奏乐器。
民间杂技
1、南花园戏法
中国戏法源远流长,在上古时期就开始孕育和萌芽。汉代是戏法兴盛的时期。汉代以后,宫廷的戏法称“幻术”,民间就叫“戏法”。南花园民间戏法主要包括《仙人摘豆》《金杯入地》《空碗取水》《六连环》等戏法,在当今也称得上是叫座绝活。戏法特点是表演过程中不借助音乐,手法灵活多变,与观众互动交流,包袱不断,给观众带来身心愉悦。
20世纪20年代,民间戏法艺人在石家庄南花园撂地变戏法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为曹玉琢。30年代中期,刘长河(刘傻子,正定人)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第二代传人。贾荣跃(隆尧人)在40年代初期师承刘长河,在南花园撂地变戏法,1956年公私合营后参加石家庄市杂技团,担任魔术演员,为第三代传人。贾海水,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戏法艺术,20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已熟练掌握《仙人摘豆》《金杯入地》《空碗取水》《六连环》等戏法,至今仍热衷表演民间戏法,为第四代传人。
2、天桥绝活
天桥绝活属于民间戏法(又称古彩戏法,也称“落活”),是中国魔术艺术的瑰宝,迄今为止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南宋以来杭州的瓦舍、街头以及喜庆堂会都有演出。“古彩戏法”一贯以手法快捷、收藏巧妙在国内外魔坛上风靡多时、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受到世界魔术界的称叹。平中求奇,以出神入化的巧妙手法,从无到有,显示人类的创造力量,即是中国戏法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石家庄市南花园就聚集了一批南来北往艺人进行表演,最典型的表演就是“剑、丹、豆、环”四大类绝活。
21世纪以来,一些民间戏法艺人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通过改进表演道具、舞台展现手法,以及吸收国外一些先进的表演技法,一点一点研究摸索,不断充实了民间戏法艺术,使这种民族的、传统的、令人叫绝的天桥绝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起到了传承民间艺术、弘扬中华文化、承载历史文脉的作用。
传承谱系及传承方式为郭燕清(石家庄市桥西区人)师承陈进才(北派著名魔术大师,全国首届魔术比赛唯一金奖得主),系陈进才亲传弟子。
来源:石家庄桥西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