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音符在太行山深处跃动
发布时间:2022-10-08 14:13:12 来源:中共石家庄市委宣传部《今日石家庄》

让红色音符在太行山深处跃动

——井陉县弘扬红色文化助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文/贾朝伟

井陉东庄隧道位于省道S537南二环西延井陉入口,日车流量14000余辆。省道S537南二环西延通车后,极大地拉近了井陉与石家庄的距离,将省会西南二环到井陉县的车程缩短至半小时左右,同时将井陉县融入省会“半小时交通圈”。

东风渡槽位于井陉县张家庄村,是绵右渠第二阶段重点工程,地处井陉太行天路东段。集中展现了井陉人民在修建绵右渠过程中务实担当、敢闯敢干、自力更生、万众一心、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的“绵右渠”“张河湾”精神高地,被誉为“生命渠”“幸福渠”“太行第一渠”。

井陉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她地处太行山“五陉”“六塞”“冀晋通衢”,历为兵家必争。千年古县声名遐迩,背水之战家喻户晓。

在革命年代,井陉全党动员,全民参战,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部部气势恢宏革命的史诗。长生口伏击战、七亘大捷、百团大战以及挂云山战斗,影响深远,彪炳史册。近10000名优秀儿女入党、参军,2000余人血洒疆场,500多名干部随军南下北上,近万名民兵、民工万里支前,为民族独立、全国解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2020年井陉县被中宣部、财政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列入晋察冀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光荣岁月,井陉儿女坚挺太行山一般的脊梁,吟唱着负重奋进的歌谣,“自带干粮自带菜,施工工具自己带”,兴建“太行第一渠”绵右渠,修建高峡平湖张河湾水库,实现了“手提绵河高山走,千载荒沟变粮仓”的千年梦想。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面对“96·8”“7·19”两场特大洪灾,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自力更生重建家园,洞开山门迎远客。克服资金短缺,全民动员,发扬支前精神,车轮滚滚修通了凝结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路、连心路的太行天路,展现了井陉人民越挫越强的顽强品格。

“千沟万壑绿意浓,太行深处‘井陉红’” 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井陉县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把红色文化打造做为全县各项工作的新引擎,大力实施了红色文化品牌工程,为建设“休养胜地、经济强县、魅力井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为建设省会后花园注入了新的时代色彩。

以红色文化为灵魂,推进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井陉县委 、县政府立足建党百年,着眼喜迎二十大,在去年实施“1+3+15+1000”红色文化工程的基础上,今年锚定“2+4+23+1000”目标,着力打造“井陉·红”红色教育精品旅游品牌。

“2”:一是建设一座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整合洪河漕百团大战指挥部、挂云山“六壮士”、长生口伏击战、乏驴岭战役等红色资源,采取EPC模式投资5800万元,选址70厂修建全国独树一帜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包括红色文化教育馆、团结广场、研学教育中心“一馆一场一中心”等,今年7月15日完成主体工程,10月底交付使用,努力建成宣传展示红色文化的窗口、开展军事实训及教育体验的基地、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名片。二是建设“红色江山”项目。实施“红+绿”战略,为破解矿山掌子面治理难题,“红色江山”项目在对废弃矿山修复治理的同时,融入“红色元素”,在山体雕刻党徽1个(46米×46米)、红旗2组(每组132米×68米),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成河北省乃至全国矿山修复治理的精品示范工程。项目位于井陉县红色线路北线,建成后将与挂云山烈士纪念馆、孙庄育才学校、“竹玉家风”实践园、井陉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融为一体,成为开展红色教育的新阵地。

“4”:打造4条红色线路(陉山播火—传承初心之路;红旗漫卷—浴血抗战之路;砥砺奋进—井陉太行“天路”;路北烽火——胜利曙光之路)。全长100多公里,将12个乡镇红色文化资源串连成线。

“23”:提升23个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在4条红色线路沿线,已投资500万元,重点提升了库隆峰华北新华广播电台旧址、东元村井陉第一个党支部旧址、孙庄育才学校旧址等15个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今年再投资400万元,重点打造胡仁村路北抗日政府、胡家滩村路南抗日政府等8个红色文化示范村。

“1000”:创建1000个红色美丽庭院。突出“净、美、和、红”四个要素,2021年已创建300个,2022年至少再创建300个。

一条条精品红色线路的打造,一个个重点红色点位的提档升级,一处处红色庭院美丽的打造,让“井陉·红”成为陉山大地最美的底色,吸引越来越多人前来旅游观光,讲好井陉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拉动当地红色旅游经济,助力农民增收。

选取了漫长历史中的一个横截面,推动村庄唤醒红色记忆、让红色文化元素成为旅游的新亮点,一部根据吕家村历史文化故事打造的实景情景剧《梦回吕家》让吕家村走红网络,村民拿起锄头干活,放下锄头演戏,有10多名村民在《梦回吕家》情景剧中有量身定制的角色,让村民不出村就能实现就业,使古村落有“说头”、有“看头”,游客能“点头”、村民有“赚头”。

以红色文化工程为牵引,推动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红色庭院的示范带动,乡村蝶变沐春风。威州镇石棋峪村的一处小院坐北朝南,门楼古朴原始,院中一排绿竹彰显主人风骨,屋前石榴树独守着主人的记忆。主人韩春堂解放前为石家庄市铁路工人,其真实身份为石家庄市地下党的地委书记,因掩护其他同志转移被敌机轰炸,父子俩均为发展革命事业壮烈牺牲,党的力量和信仰在此院落闪闪发光。1000个红色庭院,这是其中之一——韩春堂院。井陉县将红色庭院打造与美丽乡村创建相结合,以点带面着重进行居室、庭院、厨厕、家风的全面提升。诸如此院,其余999个整洁干净的红色庭院里,还有999个红色故事等待我们去慢慢读、细细品、深深感受。

试点建设的升级带动,乡村迈向新征程。1940年8月20日,聂荣臻在洪河漕村,打响“百团大战”,指挥部队英勇杀敌,炸桥毁路,攻城克矿,给日本侵略者沉重一击,在抗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各方努力下,2020年底洪河漕村成功申请了“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项目。投资近300万元,历经4个多月的努力奋战,该项目于同年8月圆满竣工。蜿蜒曲折的150米循环路,唤醒着村民们尘封的红色记忆;写满历史车辙印记的“将军路”,诉说着“聂帅救孤”的千秋佳话;日趋完善的党建阵地,蜕变成一座凝聚成党心民心的红色家园。

红色景点打造,离不开环境的整治。红色点线各村打响了人居环境改善的攻坚战。从街道拆违改厕,到卫生清理,从墙体改造到标志性标识……乡村面貌得到了新的提升。

以红色文化为内涵,创建区域品牌,带动产业发展

乡村要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文化赋能是关键。讲好红色故事,为特色农产品贴上红色文化标签,着力打造“井陉·红”特色产品名片。近年来,井陉县聚焦乡村振兴总要求,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村级产业,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业一精”,支持和引导各村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讲好红色故事,增加文化内涵,让顾客购买井陉特色农产品的同时,还能获得文化的熏陶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辛庄乡焦家垴村地处冀晋交汇深山区,村子平均海拔800米,昼夜温差大,这里的谷子生长期长,营养丰富,品质上乘。焦家垴村是红色革命重地,抗战期间这里建立了井陉县第一个抗日根据地,留下了聂荣臻元帅指挥百团大战的指挥部旧址,凝聚了邓华将军血战抗日沙场的军民情深。抗日战争时期,还曾发生“一农户捐献万斤小米”的动人事迹。

天长镇庄旺村依山窝而居、南临绵河,村内建有大小12盘水磨。庄旺村的煎饼远近闻名,由多种杂粮经石磨研磨后,再手工摊制加工而成。其特点为粗粮细做、饼薄如纸、香脆可口、营养丰富、易久存放。1937年10月,日本人进村扫荡,李润祥老人用煎饼救活两个八路军,并为战士们送煎饼的故事,让庄旺煎饼染上了浓浓的红色。

做好特色产品,讲好附在产品上的红色故事,让游客在购买产品的同时,更好地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增加爱党、爱国的情愫,助力了红色农特产品的销售。

为做大做强区域品牌,经全方位论证,今年该县推出了《实在井陉》区域品牌,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产品,进行统一包装,增加了适合度,助力了农民增收。

以红色文化为支点,唤起奋进激情,建设魅力井陉

接过历史接力棒,奋进拼搏新征程。井陉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擘画“休养胜地、经济强县、魅力井陉”的宏伟发展蓝图。广大干部群众扎实践行“苦干实干拼命干,干出一片新天地”“一天当作三天干,跑出井陉新速度”的新理念。认真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建设店小二”“访民生、听民情、解民意夜谈会”“电视问政”等新举措,用生动的实践赋予井陉红色文化新的内涵。

让每个村民都能感受到党的政策温暖,是井陉县宣传工作的重点。新一届县委领导带头组建宣讲团,到分管部门和分包乡镇开展面对面宣讲30余场;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在本单位进行宣讲100余场;县委讲师团“走基层”,深入机关、农村、企业、学校等进行宣讲100余次,受众6000余人;县委“四史”宣讲团,深入到乡镇、社区,对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年开展专题宣讲40余场,受众2000余人。团委发动各级少先队组织通过主题队会、手抄报、书法、诵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积极开展学习宣传600余场;县武装部以“充分认清国家安全形势,不断凝聚民族复兴伟力”为主题,为800余名学生进行生动深刻的国防知识宣讲;各乡镇充分发挥退休党员、义务宣教员作用,积极运用“大喇叭”“小马扎”“红马甲”等方式宣讲1000余次。

重温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唤起奋进新征程的动力。井陉县在如火如荼的党史学习教育中,围绕“打造‘井陉·红’文化名片,助力‘井陉·行’经济发展”工作目标,用红色文化引领宣传思想工作,高擎思想旗帜,夯实理论根基。深入开展了讲好一堂党课、搞好一系列讲座、过好一次组织生活、开展一次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开展一次瞻仰活动、编印一本学习手册、组织开展一次知识竞赛、开辟一个学习园地等形式的“十个一”活动。全县共开展宣讲180多场次、专题党课152场次、重温入党誓词176场次、开展集中交流研讨2次、征订规定书目3307套,编印《党史学习教育应知应会》3500册。扎实有效的活动,吸取了历史的源力,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

传播好声音,传递正能量。建好用好“两中心一平台”,建设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力推进融媒体中心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内部活力,增强整体实力,提升竞争力;加强“学习强国”平台的宣传推广和使用,使之成为党员群众学习、宣传新阵地;加大主题宣传和典型宣传力度,拓宽对外宣传渠道,牢牢把握正确的宣传导向,强化舆情监管,营造清朗的舆论空间。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常态化开展“家在井陉、热爱井陉、建设井陉,我为井陉发展建言献策”活动,今年以来,共征集群众反映问题462件,办结428件,正在推进34件,一事一档完成整理428件,累计办结民生实事830件。解决了微水村背街小巷难行、高家坡村道路安全、东南正村未通公交等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成为广大干部的行动自觉,成为井陉民生服务的特色品牌。

深入开展“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先后组织“访民生、听民情、解民意”夜谈会、“乡村振兴 一老一小文教卫民生实事”夜谈会、“中秋团圆节——亲人在身边”等活动,共开展夜谈活动80场次,走亲慰问活动30余场次,打通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找准了富民产业发展路径,改变了干部作风,加快了井陉发展,跑出了项目招商加速度。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扬帆,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井陉县将继续以超常规的工作状态、超常规的工作力度和超常规的工作效率,苦干实干拼命干,在攻坚克难中开创工作新局面,在砥砺奋进中谱写发展新篇章,加快建设“休养胜地、经济强县、魅力井陉”,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系井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分享到:

扫码阅读手机版